傣族弓拉弦鸣乐器有什么?乐器多洛演奏方法简介

作者:姜和

多洛,傣族弓拉弦鸣乐器。傣语又称玎多洛。也译作多罗。形似中胡,音色圆润,用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琴体较西玎短小,全长60厘米~65厘米(图)。琴筒用椰壳、竹筒或木料挖制而成,筒长7厘米~8厘米、筒径9厘米~10厘米,筒前口蒙以竹笋壳、薄木板或蟒皮为面,筒后端不开音窗或敞口。琴头、琴杆木制,琴头雕刻呈多层方宝塔形或呈弯曲状,弦槽后开,左右两侧各设一轴。弦轴硬木制,轴体较短,轴柄扁圆形。琴杆有圆柱形和方柱形两种,前者与二胡杆相似,上粗下细,中部设有千斤,琴弦距琴杆较远,弓毛夹于两弦之间拉奏;后者琴杆正面扁、侧面宽,上窄下宽,正面为指板,琴弦距琴杆较近,弓毛在两弦外侧拉奏。

多洛

琴面中央置竹制空心琴马,张两条丝弦。细竹拴以马尾为琴弓,弓长40厘米~50厘米。演奏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拉奏。弓毛夹于两弦间的多洛,弓、指法与二胡相同;弓毛在两弦外侧的多洛,执弓与演奏方法与西玎相同,即反置马尾弓拉奏。多洛按五度或四度关系定弦,常用定弦为:a、e1;c1、g1或g1、c2;c1、f1。音域可达十二度。音色圆润,音量较西玎稍大,多使用第一把位演奏,较少换把。常同时拉双弦,奏出五度或四度和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民歌“嗦”的演唱伴奏,也常为傣族说唱音乐“喔甘调”伴奏。傣族青年常用以独奏自娱或自拉自唱。乐曲有《赶木雨》和《赶木省》等。《赶木雨》是“过年的欢乐”之意。民间艺人有云南孟连县的波岩蒙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