咂一口老酒,忘掉多少忧愁,看看你对各民族饮酒习俗了解多少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酒也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特色的酒文化,饮酒的习俗也是丰富多彩。那就让我们领略一下少数民族的饮酒习俗。

彝 族

彝族几乎家家酿酒。家中酿的第一杯酒敬神,第二杯酒要敬家中老人,晚辈不得先喝。凉山彝族聚饮时,按辈分高低、年龄大小的次序先后摆杯斟酒,英俊聪明的年轻人先给老人敬酒。

敬酒献客时,必须从老人或长辈开始,彝族常说“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传统规矩是“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从上而下”。逢年节,彝族妇女抱一坛酒,插上几支竹管或麦杆,在家门外路边奉劝往来行人用吸管饮酒贺年。

晚辈给长辈拜年,要到处喊村寨里的人来喝拜年酒。小伙子到未婚妻家拜年,那里的姑娘们要联合起来与他对歌、唱诗、饮酒,小伙子如果这方面不力,会被抹锅底灰,泼冷水。彝族人商谈大事前,要杀一只公鸡滴血入酒,当事人发誓后一饮而尽。彝族走亲访友礼品中带的酒至少两瓶或一坛才合乎礼数。甘洛彝族“杆杆酒”属于咂酒。即将一根打通的竹管插入酒坛中,众人围着酒坛轮流吸饮,如果竹管够不到酒液了,再掺冷开水入坛接着饮,这样反复掺水,直至味淡。

羌 族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一带。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羌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独特的饮食风俗习惯,其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当属咂酒习俗。

咂酒, 古代又作竿儿酒、芦酒、咂嘛酒、刺麻酒、藤枝酒、钩藤酒、扎马酒、重阳酒等, 主要流行于湘鄂川黔桂及台湾等地的羌、土家、纳西、彝、藏、侗、苗、傣、壮、布依、高山等少数民族中。咂酒以管筒酌吸而得名, 古称“杂吸似吃烟”,实似今日吮酸奶。其法是用一管状物插入酒坛吮吸, 并边吸边在坛中注沸水。羌族待客咂酒至味淡后,还食酒渣,俗称“连渣带水,一醉二饱”。

藏族

酒在藏族婚仪中有重要的作用。在青海安多藏区,提亲时必带去“雅叙酉仓”(提亲酒)。女方如若允婚,则须邀请村里长者和媒人一起喝“订婚酒”。一旦饮了此酒,便算正式订婚,不能再许嫁他人。

结婚之时,更要准备大量的青稞酒以宴飨送亲者和来宾。

迎亲者则要在途中设“迎亲酒”,新娘离娘家前要喝“辞家酒”,婚宴中主客尽兴同饮“庆婚酒”,高唱酒歌,跳舞,欢腾通宵达旦,一直要热闹三天。其间新娘要向宾客轮流敬酒。其他藏区的婚礼仪式有的与此不尽相同,但酒在其中的作用却大致一样。

苗 族

重阳酒堪称苗乡特产,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因必须在重阳节期间制作而得名。将糯米或糯小米一次蒸熟后撒上酒曲,待发酵成醪糟,放入坛内,再加适量烧酒密封浸泡,一年半载即可开坛取用。其糟已化,其色微黄,其味醇香,以手试之,粘如糖浆,以口尝之,甜如甘露,口感虽好,后劲却大。

每有重大喜庆活动或有贵宾来临,热情好客的主人往往会在寨门前或家门口设置拦路酒。少则三五道,多则十二道。他们手中的牛角杯你可别接,否则一松手,那沉甸甸的牛角酒就非你莫属了。除此之外,就形式而言,还有进门酒、敬客酒、交杯酒、送客酒等等。

傣 族

在傣族居住的地区,还流行着一种别具特色的“竹管酒”。逢年过节,傣族群众在一起饮酒取乐,他们将一大陶罐酒置于空地中心,然后一部分男女团团围住,用根约一米五长的细竹管伸入罐内吸饮;另一部分人则在一旁欢歌起舞,为之助兴。

两部分人边舞边饮,相互交替,反复循环,十分热闹。傣族群众认为,这样饮酒,象征着全寨的团结和睦。

侗 族

侗族同胞喜欢喝酒,劳作之后,日常生活都要喝上几杯,以达到强身健体,消除疲劳的目的。来人来客和节日喜庆更是离不开酒,常常通过畅饮高歌来表达深厚情谊,所谓“无酒不成礼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凡亲戚朋友家“做好事”都要挑米担酒相贺,米多寡不论,

酒一般是一坛或两坛(每坛约5—10公斤),至亲好友多达15—25公斤。酒中日月,醉里乾坤。侗家人饮酒时非常讲究酒礼酒规,酒礼渗透到宗教祭典、人生礼仪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侗族酒文化。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