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的节俗主要在晚上进行,因此俗称“七夕节”,又因节俗主题为女子乞巧,故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此节的传说基础是典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下催生的牛郎织女传说:一仙一凡恩爱异常却被天帝用天河隔开,只能一年一度隔着“天河”
  在鹊桥上相会。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即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从针穿过,就叫做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湖南民间南朝时期以后,就一直有“乞巧”习俗。《荆楚岁时记》记载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输石为针,陈几筵酒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清康熙年间,永州府人“七月七日。是夕为牵牛织女会聚之夜”。嘉庆年间,祁阳“七日。男妇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嬉于网手瓜果,则以为得巧”。湘潭人“‘七夕’,妇女于月下暴水浮针,以卜女工之巧”。长沙人“‘七夕’,城乡多陈瓜果于庭,向星拜之,谓之‘祀星’,犹是‘乞巧’遗意”。武冈人“‘七夕’,俗传牛郎织女渡河相会。是夕,民间结彩于楼,置果酒,妇女穿七孔针‘乞巧’。他邑多有之,武冈尚简”。道光年间,辰溪人“‘七夕’,妇女携彩缕向月穿针,陈瓜果于庭以‘乞巧’,间有于将旦时观巧云者”。沅陵人“‘七夕’,妇女结彩缕向月穿针,陈瓜果于庭以‘乞巧”,。民国年间,常宁人“‘七夕’,陈瓜果于庭,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为乞巧”。
  现代背景下此节日有返暖之势,在商业运作和国民寻根和保护传统文化心态下正逐步演变为可与西方情人节抗衡的中国传统情人节。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