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美食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民间称之谓女节。现时年轻人,一提到妇女节,只知近代的三月八日妇女节。其实我国早就有专属于妇女的节日,这便是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
既然是传统的妇女节,节日的内容当然离不开封建社会留给妇女的烙印。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显示妇女的劳动技能;二是表现妇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
妇女们这天的卜巧、乞巧、比巧活动是前者的表现,牛郎、织女的传说则是后者的反映。而这两者活动都与食品密切相关,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密切相关。
七月初七是个繁星点点的夏夜,天空中一条灰白色的闪光带横贯南北,这就是由密集的繁星组成的银河系。古人把它与地上的黄河相类比,称之为天河。在天河西面的无数群星中有一颗星格外明亮,这是织女星。天河东面,与织女星隔河相望,有三颗星一字排开,中间一颗最亮便是牛郎星,两边的便是牛郎和织女的两个孩子,被他们的爸爸用扁担挑粉。……从而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一则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动人故事:牛郎是人间一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自幼失去父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哥虽爱弟弟,但惹不起狠心的嫂嫂。牛郎每天,放牛砍柴,忙个不停,却饿一顿,饱一餐的,日子过得很不舒畅,眼看牛郎长大了,哥嫂的财产也丰厚了,人们都说丰厚的。财产是牛郎辛勤劳动的果实。嫂嫂怕牛郎提出成家平分家产。所以就早早提出分开过日子,谁知善良的牛郎一口管应,并说什么也不要,只要那头日夜陪伴他的老牛。
没想到那头老牛是条仙牛,一天忽然开口了,他说,天上的织女要到河里洗澡,到时只要把她的衣服拿掉,织女就可以做牛郎的妻子。牛郎按照老牛的指点藏在河边的苇丛中,认准了织女,忽然跑过去抱住她的锦绣衣裳,众仙女吓得披上衣服远走高飞唯有织女羞答答不知如何是好。牛郎送上衣服并向织女求了婚。牛郎的举动很象少数民族中的抢亲,但织女见牛郎是个老实善良的后生,也就答应了。婚后,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十分美满,还生下一男一女。后来老牛生病了,临死前它又一次说话了,它要牛郎把它的皮剥下,紧急时披在身上会有用处。老牛说完就死了,牛郎照老牛的话将皮剥下藏了起来。
织女原是天帝之女,怎可到人间与凡人成亲?王母娘娘十分生气,命天神天将下凡抓织女回天宫。牛郎从地里回来不见了织女,万分焦急,他突然想起了老牛的瞩咐,急忙用箩筐挑起一对儿女,披上牛皮出门。不觉顿时身轻如羽,飞上天空,眼看就要追上织女,孩子们高兴地直喊妈妈。王母娘娘急了,连忙拔下头上的金替横空一划,眼前立刻出现了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河。一对美满的夫妻被拆散在天河两岸。
织女气得甩掉了王母娘娘让她织布的梭子,以怠工与王母娘娘对抗,终于王母娘娘让了步,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我国已流传了三四千年,仅从牛郎、织女两个星名的本身,就可看出我国种植业、纺织业和养殖业的悠久历史。在历史发展到人类已进入太空时代的今天,当然再也没有人去相信牛郎织女相会的说法,因为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看上去似乎近在咫尺,但实际上两星相隔十六光年,即使用光速通信,也得32年的时间才能来回。所以以,牛郎、织女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相会的,但无论如何,这个故事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妇女渴望婚姻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一切民间活动,至今流传在民间,经久不衰。
乞巧果
民间称之“巧果”。用面粉和搪揉作各种形状,多为“S”形,讲究一些的,掐成华结状和飞禽(如鸟、鹤之类)的形状。放入油锅内油炸至金黄色捞出(趁热时撒上芝麻,总称巧果。待冷却后或食用,或作乞巧拜月之用。巧果制作精巧,形态逼真,往往是姑娘、妇女比手巧的一种方式。因此,巧果必须由妇女亲手制作,后发展形成商品生产,到“七夕节”这天,各搪食店有“巧果”应市。巧果味脆香,甜而不腻。
乞巧酒
乞巧酒是祭拜牛郎织女双星时用的。乞巧祭拜活动在晚上进行。其晚,倾城姑娘、媳妇,不论贫富,皆穿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花榭安排宴会,以赏看双星。晚实毕,姑娘、媳妇们在庭院中摆上香烛,陈设果品、香酒、巧果等吃食,焚香秉烛,对天祈祷,向织女乞巧,希望心灵手巧的织女能将聪明才智赐给自己,因此祈祷跪拜时,神情非常虔诚专注:“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韶,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析双星。”这首清代的诗歌,便是当时乞巧的真实写照。跪拜后,姑娘、媳妇便进行比巧活动。比巧的方法,一般是在月下比穿针,看谁穿得快,姑娘们用七根不同颜色的彩线,七根绣花针,对着月亮穿针引线,谁穿得快,穿得准,谁就最巧。有些地方的比巧,是比姑娘们的手工制作,各家姑娘把桌子放在自家大门口,摆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种巧物,有绣花的裙、挂、被、枕、手帕和香囊等物,琳榔满目,任人观赏,任人品评,哪个桌上巧物看的人多,赞赏声不绝,哪个姑娘针线手艺就巧。有趣的是,比巧括动,往往也是年轻男、女相亲的活动。哪家姑娘手巧,男青年暗中看定后,就察告父母,托媒人上女方家提亲。因此,旧时的比巧活动对姑娘来说确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乞巧活动气氛活跃,十分有趣;从晚间直至凌晨方散。
特别是帝京的府、县官宦人家的小姐、太太们,还边吃巧果、果品、饮酒,边作诗吟对,从文化层次上来比巧,谈笑欢乐,热闹非常,深夜不止,真是:“帝京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穿针线。”
卜巧麦
旧时妇女在七月七日这天,还进行卜巧活动,卜巧是预卜自己是不是巧,能巧到什么程度?这一活动,一般在白天进行。各地略有差异。
南方卜巧一般隔日取井水,需露宿庭院一夜,于此日在曝日下,投小针浮于水面,渐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绒,粗如椎,确定卜女之巧与拙。
北方卜巧,也有用水投针,还有用麦粒卜巧的。隔日取种麦于小瓦器内,放至庭院宿一夜,民间称五生盆。到七夕这天,摆一大方桌于庭内,设香烛、果酒等,卜巧女先脆拜,祈祷,后在小瓦器中抓一把种麦撒于桌上,视其形确定卜女巧与拙。不管是用水投针,还是撒麦粒,每个女子在放针、撤麦粒时都异常虔诚,暗暗祈求织女保佑自己。精明能千的姑娘将针轻轻放于水面,针就浮起,盆底出现美丽的太阳射针的影子。笨手粗心的,放针不平,针就下沉水底。同样,撒麦粒,心灵手巧的姑娘一把麦粒在手掌可掌握不同粉力点而撤出美丽、复杂的图案,而笨手粗心的姑娘一把麦粒或用力撤,或轻轻撒,不是撒不出成一堆,就是散得满案不成图案。卜巧时,往往胜者拍手欣笑欢乐,败者沉默不语,悄悄走开。
七月七日,妇女们向织女乞巧的风俗形成以后,几千年来,上至宫廷,下至民家,一直传承到清代末年。由于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触西洋文化,开始向封建文化冲击,特别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和后来爆发的“五四”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兴起,把过去那种寄希望于幻想乞求的做法变为实际的改革行为,妇女们纷纷起来为争取女权而斗争,乞巧、卜巧的风俗才逐渐走向消亡。解放后,中国妇女和男人一样致力于祖国建设大业,婚姻自主和政治地位都有了法律保障,因此旧时的析拜织女的乞巧活动,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而每至七月七日这天,人们用水投针或吃巧果,以及人们津津有味地向孩子们讲述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只是作为一种娱乐享受,对美好传说故事的缅怀而已。
赠蜜饯
七夕节姑娘们互相赠送各自制作的蜜饯吃食。早在数月前的春夏季姑娘们便购买时鲜果品,蜜溃制作,待七夕节拿出互相馈赠。常见的有白糖杨梅、糖渍青梅、杏片、蜜枣等。
互相馈赠蜜饯也是比巧的内容之一,看谁家姑娘的手艺高,制作的蜜饯味美色佳。其次,蜜饯大多是甜味吃食,意味甜甜蜜蜜。因此,互相馈赠蜜饯也有互相祝愿的寓意。旧时的茶食糖果店,也在这天推出时令蜜饯吃食,并以牛郎织女鹊桥仙故事赋予蜜饯新名称,以招徕生意。
山楂糕
是用鲜山楂制作的一种蜜饯制品。山楂又称红果,山里红。山楂色红,味酸甜,可食新鲜山楂,还可制成山楂干食用。而七月正是山楂收获的季节,人们除食新鲜山楂、制作山楂干储存之外,还喜爱制作山楂糕食用,所以山楂糕不仅是“七夕节”的吃食,还是七月的时令吃食。
山楂糕主要原料是大山楂、白砂搪、绵白搪、松子仁等。
先将大山楂洗净放入沸水烧煮,待略酥即捞起,放在有细孔的金属板(旧时用竹板)上擦成山楂酱,放入陶瓷器内,用沸水冲稀,再用细筛过滤,除去山楂纤维和皮,加入纬白搪、沸水在陶器内一起搅拌。同时将白砂糖溶化,一熬煮成糖膏,冲入容器内,用木棒搅和,待容器边起细泡,塘青和山楂酱混合物增厚时,倒在山楂糕盘内冷却、凝结成胶状,再划块成形,每块面上放2粒松子仁即可。山楂糕色泽般红透明,质地细腻软糯,滋味甜中带酸,酒后食之,更为适口,并有醒酒功能。山楂营养丰富,食疗功能显著,主要可化食消积,止呕止痛,止泻,入胃后能增强酶作用,促进肉类消化,有收敛抑菌、降血压、强心、扩张血管以及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特别适宜于老人、儿童和动脉硬化性高血压患者食用。故七月食山楂糕的食俗,不仅仅是一种时令,还有保健的功能。
我国许多节令食俗,用现代科学来剖析,均有其一定的科李依据和健身的哲理。因此,对传统的节令食俗,我们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地继承和创新,使传统的节令食俗更好地为今天服务。
枣品上市
七月正是秋熟的先兆,禾黍长势茂盛,秋枣
却已上市。我国枣品极多,分布面广。著名的便有山西大红枣;山东、河北小红枣;江苏、浙江蜜枣;广西酸枣等。品种也多而繁:大而长口的称绥络枣,尖如橄榄的为马牙枣,质小而松脆的叫山枣,极小而圆的称酸枣。色青黄椭画的为蜜枣。另外还有赛梨枣、无核枣、合儿枣、甜瓜枣、密云枣、安平枣等,北京地区还有软枣、博野枣等。
鲜枣营养十分丰富,《本草纲目》载:“枣味甘、性淡,滋阴润阳……”现代医学也称枣为“天然维生丸”。鲜枣可直接生吃,二摘采后放在阴凉处,用竹篷摊开约一星期便可禽,吃时先洗净,再甩冷开水冲洗即可。江苏的蜜枣又称白悟枣,边采边可众,只要是成熟的,味甜而脆,十分可口。鲜枣还可与其他滋补食物制成汤羹、糕点,还可制成蜜饯储存,慢慢细品其味。
红枣赤豆汤
是人们熟悉的家常营养汤羹,制作十分简便。先将赤豆煮烂,加水加入红枣略沸即可,红枣不费火功,略意即熟,食时加入糖,最好是赤砂糖或糖桂花。是老年和孕妇产妇极佳的滋补汤羹。
红枣莲子汤
莲子即是莲蓬的果实。莲子也不费火功,因此该汤制作更为简便。将洗净的莲子和红枣一起放入沸水中略煮即可。《食时放搪(最好放冰搪或白砂糖),也可放搪桂花。红枣莲子汤,汤汁清冽,莲子洁白、。红枣殷红,色泽清丽,味甘爽口。
红枣饽饽
七月鲜枣上市,我国北方居民喜欢用红枣蒸饽饽尝鲜。红枣饽饽只需将制好的生悖悖,每只嵌进几只红枣,再上笼蒸点。鲜枣饽饽,清香无比,食时枣香满口,是北方七月的时令吃食。
红枣面糕
也是北方七月的时令吃食。面粉揉搓发酵成糊状,装入小饭碗内(注入里约占碗的75呱),面上撤红、绿丝,再嵌入数粒红枣;上笼蒸熟为准,脱碗冷却后即可食用。
红枣粽子
是南方七月的时令吃食。新枣上市时,居民喜欢在七月用新枣包粽子吃。七月的枣子粽多为冷食,冷粽摇米香;枣香很有特色,孩子们特别喜食。
枣泥麻饼
用新枣制作麻饼,南北方都很盛行,但以南方的枣泥麻饼著名。家庭制作比较简单,将新枣去核,略加糖炒成枣泥,然后用枣泥做馅,将面摊成饼状,几烘烤至熟即可食。‘而形成商品生产的枣泥麻饼做工极为精细,·选料也十分讲究,品种有松子枣泥、’松桃枣泥、松子枣泥豆沙、枣泥络油、枣泥玫瑰、枣泥百果等麻饼。特别是苏州稻香村的麻饼,色泽金黄,麻仁饱满油亮,富有麻香、黑枣醉香、松仁清香、·猪油脂香,造型团整,‘饼面平整,其土艺要求鹅料焙炒,包馅到边,皮芯均匀,层次分明。不仅是苏州人喜食的糕饼,凡是到苏州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也均耍以卖上指香村的枣泥麻饼为快。
金丝蜜枣
为鲜枣的蜜饯制品,起源于安徽歙县,一后传播至南北方,但现时仍以南方的金丝蜜枣为佳。
金丝蜜枣取新鲜白蒲枣。其形椭团,果皮薄,光洁、肌质松,味淡,每年七月下旬成熟,鲜枣营养十分丰富。
金丝蜜枣的制作加工方法非常复杂,分别要经过选级、划级、糖煮、干燥、整形、再干燥等多道工序。制成的产品,色如珑拍,枣面纹丝匀密整齐,宛如金丝,故有金丝之美称。表面干燥,泛有白色糖霜,但入口酥松,肌质甜糯,枣香甜醇。在国内外市场享有极高的声誉,为国家优质银质奖食品。
天香枣
是金丝蜜枣中的优级品,相传是专门为慈禧太后进贡而生产的。
天香枣色如琥珀,纹丝匀密整齐,枣形饱满肥大,食之枣香浓郁,伴有“百果”异香。
天香枣取金丝蜜枣的半成品进行精选,然后用专用小刀去掉枣核,填入预先配制好的“百果“馅芯,有瓜仁、核桃仁、青黄丁、松子仁、冬瓜糖、糖桂花等,然后用糖液封口,再进行焙烤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