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锅庄舞与藏族锅庄舞的区别是什么?羌族锅庄舞特点简介
居住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和羌族,是两个历史悠久而又团结紧密的民族,他们之间或隔山,或隔河,甚至只隔一条路,所以羌族文化和藏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类似也有区别,锅庄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现在就跟小编来了解下羌族锅庄和藏族锅庄是什么,有何区别?
“羌寨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每逢羌族人节日的时候人们还是会跳起“羌寨锅庄”这种舞蹈,然后边吃边舞。以庆祝重要的节日。随后这种形式被用于羌人招待重要的宾客。羌族锅庄属于集体性舞蹈,由能歌善舞者领头,男女各列一行或拉手围成圈边跳边唱,下肢动作灵活,双臂前后摆动,所唱歌曲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歌,完全用羌语演唱。跳羌族锅庄不分时间、地点,想跳就跳,节日场面特别大。该舞蹈节奏明快,舞姿雄健。羌族锅庄表现了羌族人民乐观、积极向上、不畏艰险、顽强的精神面貌。
随着羌人的逐渐汉化,一些相应的习俗也在逐渐转变,在祭祀活动的饮食习俗沉淀并保存了下来,成为羌人的饮食习惯,然后逐渐的发展演变,成为更加科学、更加营养、更有乐趣的焖锅烹饪方法。每每羌人有重大的节庆活动、亲友来访,都会架起焖锅、喝起咂酒、跳起锅庄舞。这也就成就了羌族的饮食文化!焖锅菜品食用时,亦烹亦涮,烹肉先食,而后涮食精选时蔬,涮食蔬菜时,配以多种中草药精心调制的料汁,既兼顾了荤素搭配的营养需求,又增加了使用方式,增加饮食的乐趣,增加了饮食的便捷性节约了时间!
藏族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
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嘹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情谊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