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立春还没多久就是立夏了,每年的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农历的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而人们已经习惯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的气候特点
节气气温: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
雨水特点: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
立夏的传统习俗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立夏,并将之作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好时节,至今仍保留了撞蛋、煮倭豆、煮糯米饭等习俗。除此之外,老宁波还有一个特有习俗,吃“脚骨笋”。宁波有句老话,叫“立夏吃脚骨笋,一年脚骨健健过”。所谓脚骨笋是宁波方言的叫法,其实就是山上的乌笋。立夏至,农忙开始,大家都希望“脚骨健”(身体康健),吃“脚骨笋”也成了民间祈求健康的一种借代。
立夏之后,由于天气开始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闽南老一辈人于是弄一些艾草挂在门口。主要是因为它具备医药的功能。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立夏后,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有养生专家表示,立夏养生要做到“戒躁戒怒”,注意调理脾胃,切忌大喜大悲,要保持精神安静、心志安闲、心情舒畅,做到“心静自然凉”。同时,由于立夏之后,天气逐渐炎热,雷雨逐渐增多,饮食就要讲究清洁和清淡,还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物质。要是觉得太清淡,那就多吃点鱼和瘦肉吧,别的重口味饮食,还是留到年底再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