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诗句
春节赋诗填词,可以说在文人学士中习已成俗。他们或抒情,或言志,或应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在这浩瀚的春节诗海里,我们取几首加以品味,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当时的风俗及人们的文化心态,权当笔者的拾遗补缺吧。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岁日作》中写道:“春衣试稚子,寿酒劝衰翁。”描写了老人小孩欢度春节的情景。诗人孟浩然由于得不到进仕的机会,徜徉于山水之中,写下了许多反映隐逸生活的诗歌。《田家元日》写的正是他在故乡鹿门隐居时度过春节的心境。诗云: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优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据《唐诗纪事》:景龙四年正月朔,唐睿宗赐群臣柏叶。这是饮椒柏酒的风俗在宫廷中的反映,在唐代诗人的元旦应制诗中,就有不少元日恩赐柏叶的诗作,像李义《元日踢柏叶应制》诗云:
劲节凌冬劲,芳心待岁芳,
能令人益寿,非止察含香。
武平一的《奉和元日赐群众柏叶应制》诗云:
绿叶迎春绿,寒枝历岁寒,
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
这些柏叶应制诗,内容基本是称颂柏叶长青,经霜耐寒,芳香宜人,益寿延年,借以祝贺新春。当然,唐代元旦朝会应制诗更多,但主要都是写元旦朝会的规模盛大和隆重,为帝王歌颂功德的。王建的《元旦早朝》诗云:
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
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
帝居在蓬莱,肃肃钟漏清。
将军领羽林,持戟巡宫城,
翠华皆宿陈,雪仗罗天兵。
庭燎远煌煌,旗上日月明。
圣人龙火衣,寝殿开漩扁。
龙楼横紫烟,宫女天中行。
六蕃倍位次,衣服各异形。
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
左右难扇开,蹈舞分满庭。
朝服带金玉,珊珊相触声,
泰阶备雅乐,九奏莺凤鸣。
裴回庆云中,竿磐寒铮铮。
三公再献寿,上帝锡永贞。
夭明告四方,碎后保太平。
在唐代诗人中,王建植长素描速写。他熟练地运用各种形式,创作了一幅幅上自宫廷禁苑下至市井乡村的风物风情画。这些作品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首《元日早朝》把唐代元日朝会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规模之大,盛况之隆重让人如亲临其境。宋代不仅“守岁”,而且还有“馈岁”“别岁”的花样。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之后,除夕夜想起昔日阂家团圆饮屠苏酒的欢乐,再看看现在身陷图圈,孤灯残斑的凄凉,感慨油然而生: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未路惊风雨,空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王安石客居他乡,佳节思亲,难免“有断肠人在天涯”的伤感:
一樽聊有天涯意,百感翻然醉里眠。
酒醒灯前犹是客,梦回江北已经年。
佳时流落真可得,胜事磋跄只可怜。
唯有列家寒食在,春风东泛濒溪船。
明代诗人叶顺写了《已酉新正》诗示: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释,松复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描绘了冬尽春来,万象更新和人们欢度春节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辞旧迎新的愉快心情。
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莞枯,
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
新播彩胜如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
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
这是林则徐被道光皇帝下令流放到新疆伊犁后,于甲八四二年除夕晚上写的四首诗中的一首。它反映了林则徐在含冤流放期间,对祖国命运的深切优虑。他考虑的是自己如何发奋,以雪国耻,而不是去欢度春节,痛饮屠苏酒。
传统节日,但我们则年年过,每年都能过出每年的特色,过出每年的新意来。社会、民俗、节日就是这么一步步地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一些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内容,除去不符合社会需要的东西。不往远说,就说新中国以前过春节,一大特点,就是封建意识和封建迷信色彩很浓。无论祭灶、辞岁、守岁、接神、拜祖,还是燃鞭炮、点蜡烛以及饮食上的一些现象,无不与舆神有关,整个春节,完全是围着虚幻的鬼神作文章。说穿了还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生活无着,全靠老天吃饭的缘故。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俗也自然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的四十多年中,原有春节民俗中的消极部分日渐减少,比较积极的、健康有益的以及富有传奇色彩、富于生活情趣的内容得到保存和发展。“守岁”不再是为了避免神的怪罪。人们往往有自己的娱乐天地,或看电视节目,或亲友聚会豪饮,或围棋斗牌等等,无不乐在其中,反映了人们过上了愉快、祥和、富足、文明的生活。
新春佳节,大地春回,万物复苏,气象更新,处处涌动着蓬勃朝气和滚滚春潮,引发了多少墨客骚人的诗兴,他们赋诗言志,留下了多少有关春节的诗句及送旧迎新的佳作。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经过半生戎马,偃武修文,创造了天下既安的局面,他在踌躇满志之时,在除夕之夜,写下了《守岁》一诗。
诗云: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吣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诗中描绘了除夕夜他和臣僚、宫女在豪华绮丽的斜芳殿里一起“守岁”的情景。年终岁寒,冬雪消融,和煦的春风吹进了宫中,阶下的梅花吐蕊盛开,清香扑鼻;大红烛点燃了,烛花盘绕,喜气洋洋。君臣们欢宴饮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辞旧岁,歌舞通宵达旦。这首诗既再现了唐时守岁之风,也表现了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的自得之意。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702——765),对边塞生活熟悉,谪贬蛮荒僻地的官吏、潦倒旅途馆驿的游之夜有家不能归的生活深表同情,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写出了边塞游子在除夕之夜远离故乡,孑然一身,孤灯相伴,思念亲人,彻夜难眠的凄凉伤感之情。
唐代诗人自居易(772--846),青年时代家境贫困,长期流浪,对社会人生的疾苦有较深的体会。他曾在旅途中过年,写下了《客中守岁诗》:
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畏志偏警节,防愁预恶春。故周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白居易写出了他在旅途寒舍之中,守岁无酒,思乡思亲,泪湿方巾,才知离家之苦,不如在贫穷之家的欢乐团聚。外出谋事,偏偏遇到新春佳节,徒增百结愁肠。所以在这除夕之夜,家中父老兄弟不知怎样念挂我这个“未归人”啊!盼望除夕团圆的思亲之情迫切感人!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2),为南宋江山,英勇不屈抵抗元蒙军,失败被俘,囚于狱中。除夕之夜,他面对铁窗,想到本应阖家团圆,除夜》诗: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乾坤空落落”,是说南宋江山零落衰败了,岁月已抹去南宋当年强大之貌。在这“末路”之际,我凛然领兵抗元,转战南宋的边疆,饱经霜雪,真是惊风雨、泣鬼神。不料兵败被俘,我的命将同旧岁一起走到尽头,我将同世日一起被人忘掉。在这除夕之夜,再没有与家人团圆的梦想,但我仍挑灯夜读,静候天明。全诗无消极颓唐之意,满溢着忠贞为国、以死报国的决心。
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1785斗850),他严禁鸦片,坚持抗英,后被投降派诬陷革职,于1842年被道光皇帝流放新疆伊犁。除夕晚上,他百感交集,写下了四首《除岁》诗,其中一首云:
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莞枯。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如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
这首诗反映了林则徐在含冤流放期间,除夕、莞枯都是时光代谢的自然规律,自己肠”的是对祖国危难命运的忧虑。对那些放爆竹、贴桃符的人,自己只能可怜他们,一笑了之。戍边将士的“新幡彩胜”如能奋起,那末在这冰天雪地的我也不感到孤独。现在正是中原遭受凌辱、卧薪尝胆之时,谁还有心思去饮酒欢度佳节呢!一腔报国雪耻之情凛然再现,令人深受感动。
以上是除夕之诗,咏颂元旦(春节)之诗,也有不少名篇传世。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在宋神宗时任宰相,积极改革旧制,推行新法。他写的《元日》诗,是写春节诗中最为人们称道的一首。
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绝句写出了送旧迎新的情景。爆竹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春,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喝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干门万户,人们都在门上换上新的桃符。全诗生动活泼,绘声绘色,洋溢着迎新的喜悦,生活气息很浓。诗中表现了作者初登相位时,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心情。
诗人陆游(1125—1210),一生主张抗金,坚持抗战,中年曾到川陕一带参加军旅,前后9年。后受投降派的压制、打击,晚年退居家乡山阴(今64岁那年,岁在己酉(1189),写下了《己酉元日》一首:
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斟。岸柳摇风早,街泥溅马深。行宫放朝贺,共识慕尧心。
这首诗是说,除夕晚上下了雨,融化了地上的残雪,春节一早太阳出来了,驱散了久阴的天气。但气候很冷,提笔写桃符还须不断地呵手,椒酒的椒花味又过分浓烈。春风摇动了岸边的杨柳,街上马踏起深深的烂泥。宫廷不举行朝贺,大家都能体察皇帝这点关怀之心。全诗感情凝重,既有对春阳开泰的喜悦,又有对国事艰难、有如烂泥的忧虑。
明代诗人叶颗(生平不详)写了《己西新正》诗: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稚,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这首诗描绘了冬尽春来,万象更新,春满山河,梅柳吐绿,松竹婆娑,欢度春节,醉饮屠苏酒,在白云现了诗人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
清代文学家叶燮(1627—1703),他为人刚直,康熙年间以忤长官被参落职,后居家乡吴县横山,论诗讲学,人称“横山先生”。他的《迎春》诗,也是写春节盛况的。
诗云: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此诗是说,春节期间,处处音律声响,同声共唱太平气象,路上行上摩肩接踵,车辆拥挤,其实,大家不必都到东郊去放鞭炮,迎春神,因为春就在干家万户中。诗中歌咏了春节的胜景,充满了对新春莅临的无限喜悦的心情。
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1885—1975),长期从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抗日战争期间,他深人大后方,在重庆红岩村与周恩来一起,领导中共南方局的工作,动员和团结大后力·人民勺蒋介石的消极抗口、积极反共作坚决的斗争。1942年春节,他写了《元日。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一诗: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女士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席散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他以雄浑豪放的笔调写出了南方局的同志们在红岩村欢度春节,笑语喧哗,赠送梅花,互敬共尝酒茶的欢乐情景,表达了“精忠报国”、“无乐土为家”的一腔爱国赤诚,并为抗日圣地延安的物景华美而感到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