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在七夕、中元、中秋三节之后,是人秋后的第四个节日,也是秋冬交替时的辞青、迎寒老节,还是一年最后一个数字重叠式节日。其九字重重,含义是极高极大,代表长久、长寿。1989年,我国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中国老人节。这样就突出了重阳节尊老敬老的主题,对于促进家庭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的。重阳节是夏历的九月九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九”;又因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被认为是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菊花节”。近年来又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重阳,是明丽秋天中一个令人神往的节日。为什么叫重阳节呢?原来古人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极阳”,《易经》称“九”为阳爻(音摇)。而农历的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日月并九,故名“重阳”,又名“重九”。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很早,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生活于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的《远游》中已出现重阳之名:
“集重阳人地宫兮,造句始(星名)而观清都。”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