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民俗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分布各地的众多民族,酝酿了丰富多姿的民间酒俗。有的酒俗留传至今。

一、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 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 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 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 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 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 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 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 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 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 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 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二、原始宗教、祭祀、丧葬与酒: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 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巫和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 药之一。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 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 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 可见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 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 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后来 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

  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 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数民族则在吊丧时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后,同寨的人 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及其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要 送二十来斤白酒,一头猪。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吊者。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 若有人病亡,各户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 “离别酒”。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 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 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 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 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 ,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 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过年,也叫除夕,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 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据说 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朝鲜族的“岁酒”: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 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 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 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 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 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 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 酣饭饱。

  “菊花酒”由来已久,<<西京杂记>>曾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 黍米
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四、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 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 才取出供宾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质 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著差别,主要是装酒的坛子独特,这种酒坛还在土坏时,就 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酒坛,请画匠用 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 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  “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 参加婚礼。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 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 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 中,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另 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 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满 两盅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 家人。尔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 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 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 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 (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礼记·昏义>>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 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 申为结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 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 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 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 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五、其它饮酒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 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 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 饮一番。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