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葡萄酒的生产
谁最早引入欧亚种葡萄在中国栽培?
我国现在栽培的葡萄是汉武帝建元年间,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 l19年)从大宛带来的。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的塔什干地区,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指张赛)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这是我国葡萄酒酿造业的开始至今已有2000年。据《太平调览》,汉武帝时期,“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我国的栽培葡萄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首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及其它地区。
到了东汉未年,由于战乱和国力衰微,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业也极度困难,葡萄酒异常珍贵。《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裴松子注引汉起歧《三辅决录》:“(盂)他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盂他是三国时期新城太守盂达的父亲,张让是汉灵帝时权重一时、善刮民财的大宦官。盂他仕途不通,就倾其家财结交张让的家奴和身边的人,并直接送给张让一斛葡萄酒,以酒贿官,得凉州刺史之职。汉朝的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合现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20升。也就是说,盂他拿26瓶葡萄酒换得凉州刺史之职!可见当时葡萄酒身价之高。
中国的白兰地何时出现?
我国葡萄酒酿造工艺在唐朝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蒸馏酒。据李时珍《本草纲目》,魏文帝所说的葡萄酒是酿制而成的,而唐太宗破高昌国所得的葡萄酒法,则是要发酵后,“取人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这实际上是当今西方称之为“白兰地“(Brandy)的葡萄蒸馏酒。《太平御览》中说唐太宗参与酿制的葡萄酒“为凡有八色、芳辛酷烈”,显然是指蒸馏酒的风味。与李时珍所说互相印证。所以,我国在唐初就有了葡萄蒸馏酒——白兰地,井被接受和喜爱也就是说,我国生产、饮用蒸馏葡萄酒已有一千多年了。
唐代由于酒业繁荣,已有不少名酒,葡萄酒已被列为当时的名酒。据唐人李肇《唐国史补》:“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此外,绍兴酒、杏花村的酒也都很有名。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烩炙人口,人们一直吟唱至今。
《北山酒经》中的葡萄酒工艺
到了北宋,酿酒业继续发展,酒名已不胜校举。张传臣的《酒名记》中就记录了京城及各地的200多种酒。朱肱(翼中)的《酒经》(又名《北山酒经》)中记载了“白羊酒、地黄酒、菊花酒、蒲萄酒”等名酒。当时,葡萄酒的酿制方法也多样化,除了酿制法和蒸馏法外,《北山酒经》中还记载了用葡萄与米混合加曲酿酒的方法。摘录如下:
蒲萄酒法
“酸米人甑,蒸汽上,用杏仁五两(去皮尖)、蒲萄二斤半(浴过干、去子皮),与杏仁同于砂盆内一处,用熟浆三斗,逐旋研尽为度,以生绢滤过,其三斗熟浆,泼饭软盖,良久出饭摊于案上,依常法候温,入曲搜拌”。
在流传下来的诗赋里,我们也能了解了北宋时期葡萄与葡萄酒的消费情况。
元代葡萄与葡萄酒的生产
元代葡萄种植面积之大,地域之广,酿酒数量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
元世祖时任翰林侍读的郝经在〈〈葡萄〉〉诗中写道:
“忽忆河陇秋,满地无歇空。
支离半空架,串草十里洞。
拇乳渍成岸, 接梁栋。
一派玛瑙浆, 注百千瓮。
往岁见沙陀,回鹘正来贡。
诏赐琥珀心,雪盛瓶尽冻。
查牙饮流澌,气压黑马重。”
河陇,指河西与陇右地区,即今宁夏、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并包括青海以东地区和新疆以东地区和新疆东部。从诗中知,当时的河西走廊一望数十里的葡萄园,到了秋天,酿成的葡萄酒达“千百翁”的规模,就在今天,也是个大葡萄酒厂的规模。沙陀为古部落名,当时居新疆巴西里坤湖之东,号沙陀突厥。回鹘,即回纥,维吾尔族的古称。诗中告诉我们,当时回鹘等民族的使节来京时,元朝的皇帝用葡萄酒赏赐他们。因天气寒冷,瓶中的葡萄酒都已结冰,使节们还是带冰饮下,并觉得结了冰的葡萄酒比马奶酒好喝。诗人对葡萄酒的评价高于马奶酒(马重)。
当时,除了河西与陇右地区大面积种植葡萄外,北方的山西,河南等地也是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产地。曾任礼部尚书的马祖常在〈〈灵州〉〉中写道:
“乍人西河地,归心见梦余。
葡萄怜美酒,首蓿趁田居。
少妇能骑马,高年未识书。
清明重农谷,稍稍把犁钥。”
灵州为今宁夏灵武县一带,那时当地人民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民风淳朴可爱。除了种苜蓿这种牧草外,还种葡萄酿酒。
耶律楚材则在〈〈西域河中十咏之一〉〉中写道:
“寂寞河中府,连甍及万家。
葡萄亲酿酒,杷榄看开花。
饱啖鸡舌肉,分餐马首瓜。
人生唯口腹,何 过流沙。”
河中为今山西永济一带,当时里不仅产葡萄酒,质量恐怕也不错,因为从这首诗中知,曾官司居中书令的耶律楚材确实是位“实话实说”的美食大家。他在〈〈戏作〉〉中则写到:
“苍 太守领西阳,招引诗人入醉乡。
屈 轻衫裁鸭绿,葡萄新酒泛 黄。
歌姝窈窕 遮口,舞妓轻盈放眼光。
野客乍来同见惯,春风不足断人肠。”
诗中的“西阳”,则是今日河南光山一带,可见当时河南也产葡萄酒。
元朝时,不仅新疆、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传统产地葡萄种植面积大,就连南方也广种葡萄。马祖常在〈〈登雨花台〉〉中写道:
“积翠生层山,凝光浴巨涛。
吴城花覆井,楚航竹载高。
地近鱼龙逼,天空鸩鹳高。
野桥皆 ,溪水尽葡萄。
雨石逢芝箭,风林得凤毛。”
史书曾记载元朝下放在南京、太原等地开辟官司方葡萄园,并就地酿制葡萄酒。以致于诗人把南京雨花台碧绿的溪水也比作葡萄酒。
曾任艺文少监,以学士告归的阳玄,在〈〈葡萄〉〉诗中明白地告诉我们,葡萄移植到江南后长得很好:
“宛马西来贡帝乡,骊珠颗颗露凝光。
只今移植江南地,蔓引龙须百尺长。”
而成廷珐的〈〈高昌王所画葡萄熊九皋藏〉〉则记述了当年江南种相干葡萄的规模:
“玉关西去火州城,五月葡萄无数生。
今日江南池馆里,万株联络水晶棚。”
从元诗中还知道元代葡萄酒不仅产地广泛,葡萄酒有品种也多样化。耶律楚材在〈〈戏作〉〉中有“葡萄新酒泛 黄”的诗句,并注解,是指色如金波的白葡萄酒。而他在〈〈赠蒲察元帅五首之一〉〉中则有“酒泛葡萄琥珀浓”的诗句,这显然是色泽较深的葡萄酒了。
元代葡萄酒的酿造工艺
有意思的是,诗人贮存周权(字衡之,别号此山)还写了首详细描述葡萄酒的酿造过程,并赞美葡萄酒的诗,从而使我们对当时的酿酒有准确的了解。他在〈〈葡萄酒〉〉诗中写道:
“翠虬天矫飞不去,颔下明珠脱寒露。
累累千斛昼夜春,列瓮满浸秋泉红。
数宵酝月清光转,脓腴芳髓蒸霞暖。
酒成愉演宫壶乳,春风吹冻玻璃光。
甘逾端露浓欺乳,曲生风味难通谱。
纵教典却肃霜裘,不将一斗博凉洲。”
葡萄园里的葡萄藤被固定在架子上,弯曲而有气势,枝上挂满一串串葡萄。到了农历“寒露”这个节气的前后,葡萄可以采摘了。采收来的葡萄,要趁新鲜昼夜不停的在舁中捣碎放入瓮中发酵。几天之后发酵完毕,成为清亮浓醇的葡萄酒。接着,将葡萄原酒放起家蒸馏锅进行蒸馏,蒸馏出来的葡萄酒醇香四溢。经过冬季的贮藏后,还要利用北方初春的寒冷,将酒冷冻以提高酒的质量。这样酿成的葡萄酒,甘芳酷烈,要比马乳酒浓郁清醇,与用粮食发酵而成的酒风味也完成不一样。面对如此美酒。哪怕是典当掉身上珍贵的肃霜衣,也不愿拿这葡萄美酒去结交权贵以换取一官半职。“肃霜”即肃爽,雁怕一种,传说中的五方神鸟之一。〈〈说文解字,鸟部〉〉: 也,五方神鸟也。东方发明,南方焦明,西方 ,北方幽昌,中央凤皇。“
周权才华横溢,颇有抱负,多次经人推荐却始终未被朝廷启用。他对那些靠行贿、靠裙带关系升官的人深恶痛绝。诗的最后两句是借用孟他以酒买官的典故,嘲讽那些跑官的人,也表明自己不愿迎奉于人的气节。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描述的利用北方初春寒冷来冷冻蒸馏葡萄酒的做法(“春风吹满冻玻璃光”)与现代葡萄酒酿造工艺相吻合,据朱敏教授等于1983年报导,将白兰地置于是5℃——20℃的密室中3——4天或在-80℃的温度条件下处理几小时,可使新白兰地达到十年陈酿的风味。而事实上,我国在元朝时就已掌握了将蒸馏葡萄酒冷冻处理以改善风味,提高质量的方法。
周权的〈〈葡萄酒〉〉诗是迄今为止,我国诗歌中最贴切地描述葡萄酒酿制过程的作品,在中国的葡萄酒文化史上占有应有的地位。而且从金国元好问的〈〈葡萄酒赋〉〉以及元朝周权的〈〈葡萄酒〉〉诗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葡萄酒酿造,在宋朝走了一段与米混合加曲酿制的路程后,到了元朝,又走回到靠葡萄本身带有的酵母菌纯汁发酵以及通过蒸馏葡萄酒的路子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