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泼水节

德宏泼水节  泼水节,德宏傣语称为“摆赏建”“摆算南”,是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有群众性和知名度的傣族传统节日。时间在傣历六月(公历4月,傣语称为“冷货”),即农历的清明节后7天、公历的4月中旬举行。据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傣历六月月圆时出生的,龙喷香雨沐浴佛身。凡有佛寺的傣族村寨,人们就沿用这一传说,每到泼水节,人们就在佛寺前搭起龙亭,并摆放刻制的木龙,准备浴佛。一般泼水节活动要举行3至5天。每逢泼水节,傣族人民都要举行泼水、赕佛、放孔明灯、丢包以及各种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庆祝活动,希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节日前夕,许多傣家人都要用糯米粉加上红糖、芝麻、花生等配料,用芭蕉叶包着蒸熟的“泼水粑粑”送给客人,表示祝贺。

  泼水节的第一天,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上千包饭,邀约上山采鲜花和树枝。到山上采花的人们兴之所至,有感而发者不时还会即兴对唱山歌。采摘的花叫“泼水花”,采来的花拿到寨子佛寺前扎“水树”(亦叫“敦赏建”,即赏建树)和装饰龙亭(德宏傣语叫“恭算”,木制龙状水轮,人们泼水时先将水倒入其中,然后在出水口处接住流出的水,用来相互泼洒)。装饰好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共毫”(傣语意为聚餐,现成为民族团结餐)。节日第二天清晨,老人们把头天采来的鲜花和敬献礼品供奉在佛前,并于中午前把佛寺内的一尊尊佛像搬出来,放在龙亭子里,男女青年头召集男女老少到佛寺中,用打来的圣洁的水或掺有花瓣的水灌到掏空的木龙身上,水从龙口喷出,喷洒到佛像身上,以求风调雨顺、谷物丰登。泼水节仪式开始,男女青年都沐浴更衣、梳洗打扮,穿上节日的民族盛装,成群结队、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参加泼水仪式。在德宏傣族地区,泼水节第三天,人们往往要互相走村串寨,到寨子的佛寺礼佛完后,年轻人用树叶蘸点水后给长者们洒水以示尊敬和得到长者们的吉利祝词,而后同辈人互相泼水,互祝平安,远离灾祸。寨子间相互进行泼水庆祝,这种活动时间一般会持续三天。青年男女相互以泼水为戏,继而男女老幼亦参与互泼,边泼边喊,泼水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响成一片。节日的欢乐也达到了高潮。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丢包活动,现在仍然盛行,并且已成为傣族庆祝泼水节庆典活动内容之一。每当傣历泼水节来临之际,各村各寨的未婚女子,便买来花布、丝线、花边,缝制花包。时下的花包,呈四角菱形,仍是大小如橘,外皮用多色花布拼缝,内填棉子,角上缀有约五寸长短的丝线束或花边,安有一条一尺多长的提绳,供丢包时握绳甩掷。丢包之日,未婚的姑娘小伙子们在寨旁的草坪上或大青树下集中,分别列阵各站一边,含情脉脉地相互对视片刻,姑娘便手握花包提绳轻甩几圈,再“嗖”地向小伙子甩去。见花包飞来,小伙子争相抢接,接住的自然欢呼雀跃,接不住的便得给丢包的姑娘送些礼物或礼钱。小伙子得到花包以后,也仿效姑娘的模样,轻甩几圈花包,再“嗖”地掷出,让姑娘抢接。未接住包的姑娘,得将一朵鲜花献给掷包的小伙子。

  经过几番试探性的抛掷之后,心有灵犀的男女便结对对丢包。这时的花包已成为传递感情的使者,带着情与爱飞向对方。两人对丢一段时间以后,便悄然离开丢包场所,隐于林木之中,或溪泉岸畔倾心交谈,最终坠入爱河,变为情侣。那小小的花包,不知为多少妙龄女子牵线,为多少多情小伙搭桥,使一对又一对有情之人结为终身伴侣,共度恩爱人生。

  近年来,随着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泼水节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