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月街

  三月街又称“观音市” 、 “观音街” 、 “祭观音街”,是白族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其中大理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举行,在大理城西点苍山中和麓举行,为期5—7天。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大理各民族物资文化交流的传统盛会,1991年,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将这个大理各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节”。

  三月街的起源与宗教活动有关。相传,隋末唐初,恶魔罗刹盘踞大理,性情残暴,每天吃16双人眼,老百姓苦不堪言。唐贞观年间(627—6?9年),从西天来的观音大士制服了罗刹。观音大士怕罗刹会卷土重来,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便来大理讲经说法,善男信女接踵而来。为此,白族人民年年相聚,举行拜祭活动,后来演变为一年一度的街期,故此节又称“观音节”、“观音街”。后来观音担心民众每年来听经受化,日久会耽误了农事生产,便劝导信徒们来赶会时带上农副产品进行交换,这样便逐步形成了定期举行的贸易集市——街子。因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故又有“三月街”之称。
  观音到大理讲经说法虽属传说,但三月街由佛教的庙会发展而来则是肯定的。唐南诏国时期,大理地区成为印度密宗佛教、中原禅宗佛教和吐蕃藏传佛教三种佛教流派的汇合地。佛教在这一时期成为大理地区上自君王下至平民百姓的主要宗教信仰,给大理留下了神秘的“妙香古国”之称。到清代,白族妇女穿上节日的盛装结队赶三月街时,还要到观音塘烧香祭祀,说明清代的三月街仍是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庙会。
  其实关于三月街物资交流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洱海边有一个打鱼的小伙子,妻子是龙王的三公主。有一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晚,月亮特别皎洁。三公主抬头望月,想起那是嫦娥在月宫举办一年一度的月街。她就叫来了一条龙,夫妻双双骑着去赶月街。月亮上的街市货物繁多,看得人心花怒放,可所有的货物只能参观不能买。空手而归的夫妇俩在回家的路上商量定了一个主意:也要在苍山脚下举办一个月街,而且要让大家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于是,他们就来到苍山中和峰东麓的缓坡上,种了一棵大青树,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起在树下做买卖7天。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热闹的集市。
  当时的三月街实为滇西的民族市场。由于大理自古以来就是滇西的物资交流、集散中心,故随着白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月街由原来的佛事活动发展成为进行物资交流和群众性文娱活动的盛会。
  每逢三月街时,街上人山人海,商贸云集,货物琳琅满目。
  人们按照传统习惯,白天进行贸易,晚上在宿营地唱歌跳舞,热闹非凡。三月街在政府的关怀下,更加繁盛,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白族人民,以及附近的汉、彝、纳西、藏、傈僳、回等族群众,纷纷身着节日盛装,赶着牲畜,手携肩挑着山货药材和农副产品,聚集在苍山脚下的广场上,除进行物资交流外,还举行对歌、跳舞、射箭、赛马、球类比赛等,还要演出白剧、花灯戏。
  在大理,类似的定期的贸易集市还有洱源邓川的八月渔潭会、鹤庆七月的松桂会等,但它们的规模都比三月街小。

  白族对佛教的普遍祟尚,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节日集会。三月街就是与观音伏罗刹传说和观音崇拜有关。
  据传,观音与罗刹签订契约和举行借地仪式的地点在苍山中和峰下大理城西,时间是农历三月十五日。观音降伏罗刹后,在举行签约与借地的地点用白族话讲经说法,四面八方好奇的百姓前来观摩听讲。
  观音说法完毕,驾着彩云飘飘离去。他们都举首遥望,来不及挽留观音。从此,每年三月十五日,老百姓们都聚集在这里,用蔬食供祭观音,叫观音会,此地也叫祭观音处。后来,人们还在此处进行物资交易,因而又叫祭观音街或观音市。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今天的三月街。1卯1年还被定为大理州的民族节。
  这里,我们看到了由一个宗教祭祀集会怎样演变成贸易集会的轨迹。白族地区的不少贸易集会或街市都是由宗教祭祀活动演化发展起来的,如邓川的渔潭会、洱源的财神会、邓川的草药会等,都有关于这些贸易集市起源的传说,从传说中可以看到神灵与宗教的影子。20世纪60年代以前,剑川八月骡马会一直都在石龙寺前举行,肯定与佛教有关。60年代后迁到县城举行,其宗教意味就不易发现了。
  宗教祭祀集会,信徒云集自然不用说,看热闹的也会纷纷前来。宗教祭祀活动又少不了要举行隆重仪式,举行赛神娱神活动。娱神活动实际上也是人们的娱乐活动,为劳碌奔波的普通民众提供难得的娱乐机会。各种各样的成千上万的人汇集在一起,就产生了需要,走累了的想喝口茶,口渴的要饮碗冰水,肚子饿的要吃碗凉粉、吃碗饵丝,进香的要把香。有了需要,相关的小商小贩便会找机会摆摊设点,集市也就会产生。大理地区盛行佛教,佛教本来与商业的关系极为密切,也促进了集市的产生和发展。我们从佛教的有关资料中知道:释迎牟尼刚成佛,从菩提树下站起来,首先向他供奉食品的是两位商人;释迎传道,是沿着商道进行的,得到商人支持;大富商须达多、给孤独都曾给释迩牟尼以经济上的大力支持;佛经中有许多佛祖前世为菩萨时救过商人的故事;律藏中规定,尼姑外出不许同和尚同行,但必须有商人为伴;万里跋涉到中国传道的僧人往往与商队同行;寺庙的经济来源很大一部分要靠商人施舍;和尚们要在集会集市百姓攒聚的地方宣讲佛经。佛教与商业活动的这些关系自然有利于以佛教寺庙为中心的集市的形成和发展,这就是三月街能够发展成为庞大的商品贸易集会的原因之一。段玉明曾对大理白族的节日与庙会的关系进行过统计,我们以他的统计表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稍作修正,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白族的26个节日中,属于庙会性质的有巧个,而且大多数与佛教有关。就是说,白族的节日大多数伴随着庙会的举行,伴随着娱乐活动和物资交流,白族崇拜佛教的活动促进了庙会的发展。
  白族地区庙会很多,但只有三月街发展成为规模庞大声名远播的贸易集会,这主要得力于它的地理位置。三月街地点在大理城西。大理历来是滇西地区的咽喉要镇,是滇西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又是处在中国与印度及中南半岛地区交通的十字路口。
  无论是商人、僧人,还是外交使团或其他过客;无论是从中国内地南下中南半岛和印度,还是从中南半岛和印度到中国,大理都是必经之路。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三月街从宗教祭祀活动较早较快地发育成贸易集市,接纳了中外各地的商人和货物。据明代李元阳的说法,每年三月十五日举行的三月街,“自唐永徽间(650一655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如果是这样,三月街至少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恐怕可算得上是中国集市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李元阳之后,徐霞客在1636年记述了三月街的盛况。一般来说,徐霞客的兴趣主要在山水之间,对熙熙攘攘的集市却不太留意,但在三月街他却连游二日。他写道,三月街上“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俱结绷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骑而驰于中,更队以规高下焉。时男女杂沓,交臂不辨,乃遍行场市”,“观场中诸物,多药多毡布及铜器木具”。
  300多年过去,现在的三月街怎么样呢?阳春三月,大理城西的场坝里,一座座彩棚连成了一条条街,人流在彩棚之间像潮水般涌动。美丽如花的白族姑娘在人流中显得格外耀眼。彩棚里摆满各色各样的货物,从大屏幕电视机到一般的小商品,从大理石制品、剑川木雕到悬挂飘舞的花围腰、白头巾、红领褂、扎染服装,应有尽有。街边有卖木瓜醋调制的凉粉摊,堆垛如云的雪白草帽摊,酸角和酸角泡壶摊,葛根摊,中药材摊。等着交易的牛、马、骡,身上扎着彩色缨穗,诧异地呆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赛马场上,马蹄“嗜嚼”,骏马齐奔,各族小伙子们在坐骑上大显身手,观众们围得水泄不通,助威呐喊声此起彼伏。各地的群众演出队令人眼花缭乱的歌舞、铮铮响的龙头三弦声、娇烧撩人的白族调声,交织成一片。最忙碌的要数那些远道而来碧眼黄发的外国客人,他们不断地跑动,不停地扣动照相机快门,生怕漏掉一个场面。在这样一个沸沸扬扬的人山人海里、货物满眼的场合中,谁还会想到遥远的古代观音伏罗刹的故事呢?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