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歌(湘西苗族民歌、苗族飞歌)

2013-10-11 0 反馈

苗族民歌.jpg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苗族民歌是苗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种类,曲调各不相同。各种民歌形式都是既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其中苗族飞歌曲调高亢,豪迈奔放,采用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演唱,深受苗民喜爱。


苗族民歌·湘西苗族民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吉首市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歌唱艺术形式之一,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秀山县、贵州省松桃县和铜仁市。它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清代乾隆《永绥厅志》中已有“鼓藏跳至戌时乃罢”,“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的记载。

湘西苗族民歌优美动听,其音乐可分为“五腔十调”,包括高亢激越的“高腔”、悠扬悦耳的“平腔”、抒情激越兼而有之的“叭固腔”和“仡佬腔”、“飞腔”及“接亲拦门调”、“送亲调”、“吆嗬调”、“情歌调”、“工夫调”、“儿歌调”、“哭腔调”、“老司歌调”、“扛仙歌调”等腔调。歌词有七言、九言、十言、十三言四种形式,演唱时常用鼓、竹柝、唢呐、牛角等乐器伴奏。

湘西苗族民歌的曲调和演唱方法十分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早在1956年,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曾带领十多位中央音乐研究所的研究工作者到湘西系统搜集苗族民歌,出版了调查报告。现代作曲家也常以湘西苗族民歌为创作素材,如谭盾的《地图》不仅运用了湘西苗族民歌素材,还将其原生态高腔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其中,由此可知湘西苗族民歌的魅力。

湘西苗族民歌形态特殊,内容丰富,从古至今一直在湘西一带传沿不绝,是研究苗族历史、原始宗教、民俗等的重要参考材料。目前,一些苗族古歌尚未得到深入彻底的挖掘,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语言逐步汉化和老歌手的相继去世,苗歌演唱者逐年减少。在此状况下,有必要投入更多力量,进一步做好湘西苗族民歌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抢救工作。


苗族民歌·苗族飞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

苗族飞歌是雷山苗族特有的民歌形式,流传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雷山县苗族居住区。苗族飞歌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苗族先民开始,便通过嘹亮的歌声抒发感情、传递信息。

飞歌的起腔以真声为核心音调,明快动听,感染力极强;正腔则运用假声,音调高昂,音色丰满响亮,气势雄浑,声振林谷,余音袅袅,飞扬荡漾,因而有飞歌之称。

飞歌节奏舒缓自由,旋律起伏性大,长音处尽量使气息延长,句间可任意休止,句内用滑音连续级进,句尾收腔使用甩音,歌唱结束时运用假嗓,附加一声高昂的“啊呼”,更显热情奔放。飞歌以邀约亲朋、赞美对方、抒发胸臆为主要内容,多采用陶冶情怀的五言诗句,主题鲜明,形式简短。其代表作品有《赞美家乡歌》、《祝福老人歌》等。

苗族飞歌综合运用词、曲、假声、真声等因素,通过对节奏缓急、停顿、延续等技巧的熟练把握,将词、曲、调熔于一炉,充分体现了诗、乐、舞三者合一的艺术境界。飞歌明快的音调、动听的旋律、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展现了苗族音乐的基本特征,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成为了解苗族文化的一扇窗口,在民族学、音乐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雷山地区30岁以上的男女在旷野和酒宴上仍可热烈奔放地演唱,2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不善此道。苗族飞歌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亟待加强措施保护传承。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