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科尔沁叙事民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阜新东蒙短调民歌、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

2013-10-11 0 反馈

蒙古族民歌.jpg

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节奏自由、情感细腻、曲调高亢、悠扬婉转、回味深长。它可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类,长调民歌一般以蒙古语演唱,篇幅广、气息长、情感深,颤音运用细腻独特、曲调悠远,旋律、唱腔体现出草原民歌辽阔、粗犷的特色;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混居的半农半牧地区,多用汉语演唱,篇幅短小,节奏齐整,节拍固定,喜用叠字、歌词简单、自由灵活。


蒙古族民歌·科尔沁叙事民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科尔沁叙事民歌简称“科尔沁民歌”,是蒙古族代代相传的一种叙事民歌,主要流布于内蒙古大草原东部的科尔沁草原。蒙古叙事民歌始见于元代,其中最著名的有《阿莱钦布歌》、《鹿羔之歌》等作品。但其后漫长的历史阶段中,蒙古叙事民歌特别是长篇叙事民歌几近绝迹。直至清末民初,这一风格瑰奇的民族艺术样式才在科尔沁草原得到空前发展,其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在中国民歌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科尔沁叙事民歌节奏明快,内容贴近生活,通常以短小精致的音乐段落反复咏唱长篇歌词,而以四胡、三弦、扬琴、马头琴、潮尔等乐器伴奏。其曲调特色鲜明,往往运用丰富的变化音、离调、转调、调式交替等技法,使旋律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民歌风格产生明显区别。科尔沁叙事民歌基本都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常以男女情爱、思乡思亲和英雄传奇为表现内容,歌词篇幅一般比其他地区的民歌长很多,有十几首民歌演唱时间在两小时以上,《张王之歌》甚至达到24小时以上。科尔沁叙事民歌的代表曲目有《嘎达梅林》、《达那巴拉》、《韩秀英》、《陶格套呼》、《扎那巴拉吉尼玛》等。

科尔沁叙事民歌是草原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印证了科尔沁草原人民从游牧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的历史进程,显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尔沁叙事民歌正逐渐失去适宜的生存环境,濒临消亡,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市,其风格的形成可上溯到元代。与长调民歌不同,短调民歌结构短小精悍、句法整齐、节奏明快、情绪欢快活泼、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具有强烈的舞蹈性。其旋律多以五声音阶构成,也有一些隐伏“商”音后留下四个音阶以构成旋律的作品,如《协布仁喇嘛》、《阴山》等;六声音阶的歌曲也不少,如《森吉德玛》、《山头》、《西召》等;此外还有七声音阶的歌曲,如《巴音杭盖》等。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构成的歌曲中,“4”与“7”两个音在旋律间多以经过音的形式出现。

鄂尔多斯民间音乐的调式以蒙古族音乐特有的羽调式为主,兼有其他调式,其中尤以宫、徵调式居多。宫调式的歌曲有《金色的百灵鸟》、《嫦娥》等;商调式的歌曲有《瞭望》、《乌达高勒》等;角调式的歌曲有《蓿骇滩》、《哈地温都尔》等;徵调式的歌曲有《巴音杭盖》、《我有钱的弟弟呀》等。另外,鄂尔多斯蒙古音乐还在传统五度调式的民歌中加入七度调式的引子和过门,别具一格。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采用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多系即兴歌唱,以四胡、扬琴、笛子、三弦、筝、马头琴等乐器伴奏。歌词简单而不呆板,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记录了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从中折射出鄂尔多斯人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意识,为民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目前,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蒙古族民歌的原生态唱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代表性传承人日益减少。在此形势下,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也陷入发展困境,濒临衰亡的危险,急需采取保护措施。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

鄂尔多斯古如歌是蒙古长调最古老的形态,属古代宫廷歌曲。它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沿河一带,以独贵塔拉镇、吉日嘎朗图镇为多,梁外原白音恩格苏木靠近沿河地区也有部分流传。

鄂尔多斯古如歌的历史十分悠久,以《圣主的两匹骏马》为代表的歌曲大都产生于元代,散发着浓郁的蒙古生活气息。而古如歌《班禅庙》因班禅庙始建于清代后期,由此推断,大约产生于19世纪以后,比《圣主的两匹骏马》整整晚了6个世纪。

鄂尔多斯古如歌多是在宫廷或国宴场合演唱的歌曲,主题严肃,内容正统,以说教为主。其内容以唱时政、唱父母、唱故乡、唱骏马为多,亦有一部分是唱咏爱情的。鄂尔多斯古如歌吟、唱都有规矩,一般都在盛大而隆重的仪式上表演,平时不能随便哼唱。演唱时以三首为一组,称为“三支首歌”或“三首正歌”。

鄂尔多斯古如歌音乐充满苍凉、空灵、悲壮之美,旋律缓而不拖、慢而不沓、节奏若隐若现,旋法大跳大落、跌宕起伏,并有自然和鸣与自然和声夹杂其间。它既不同于蒙古长调,又不同于蒙古短调,是一种由游牧群众多声部演唱的原生态歌曲,代表作有《乌甘汗台》、《三十二个蒙古象棋》等。

作为蒙古古典音乐的独特表现形式和蒙古古老文明传承的生动见证,鄂尔多斯古如歌在远古蒙古民族发展史的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除此以外,它还可以为音乐学、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材料。目前,鄂尔多斯古如歌仅存七八十首,会唱者寥寥无几,消亡的危险一天天迫近,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


蒙古族民歌·阜新东蒙短调民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产生并流行于辽宁省西北部的阜新地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不懈努力,它已经成为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广泛社会性和艺术性的音乐形式,既保留了蒙古族音乐固有的高阔辽远、粗犷豪放风格,又带上了质朴欢快、节奏鲜明的农耕色彩,同时还吸收、借鉴了原始宗教艺术的内容,显示出淳厚清新、庄重肃穆的情味。

这种民歌按题材内容可分为酒歌、婚礼歌、祭祀歌、赞颂歌、情歌等,歌词采用叙事体民歌典型的两节一单元“章节重叠复沓”形式,四行为一节,上下两节重叠复沓,八行构成一个意义段落,同时运用比兴、对仗、夸张等手法叙事抒情,词浅意深,回味无穷。

东蒙短调民歌大多由五个音符构成,“4”和“7”两个音符用得很少。调式最常见的是羽调式和徵调式,其次是宫调式,商调式和角调式较少使用。与长调民歌相比,东蒙短调民歌具有曲调平和流畅、节奏平稳均匀、节拍鲜明整齐的特点,一般采用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演唱。其代表作品有《送亲歌》、《祭火歌》、《六十三》、《万里》等。

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以百科全书的规模记录了当地蒙古部落的发展历史,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东蒙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对现代蒙古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目前,当地的短调民歌艺人年事已高,传承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亟待解决。


蒙古族民歌·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是历代蒙古族民间艺人根据真人真事创编而成的民间歌曲,它产生并流传于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多数作品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间。

现在搜集到的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共128首,其中的代表作有《陶克涛胡》、《龙梅》等。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既可清唱,也可用乐器伴奏演唱,常用的伴奏乐器有马头琴、四胡、蒙古筝等。表演时演唱者可以自唱自奏,也可与多名伴奏乐手合作。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陶克涛胡》、《成吉思汗之歌》、《赞马》等聂林道(喜宴赞颂歌),《龙梅》、《高小姐》、《金姐》等依那嘎道(情歌),《父汗为铙》、《母训子》、《额真哈吞》等苏日嘎林道(教诲歌),《江梅》、《二姑娘》、《敖思尔玛》等高木达林道(怨恨歌),《沙恩吐宴歌》、《金良》、《父母的心》等好日民道(婚礼歌),《波如来》、《十二属之歌》等呼和特音道(儿歌),《瑟古乃都》、《十方神灵》等太嗨林道(祭祀歌)及博道(蒙古萨满教歌)和安代道(安代歌)等。

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根据演唱场合可分为“图林道”和“育林道”,“图林道”是在正式而庄重场合演唱的正歌,“育林道”是正式场合以外演唱的副歌。根据音乐特点又可分为“乌日图道”和“宝古音道”,“乌日图道”为长调民歌,“宝古音道”为短调民歌,其中长调民歌节奏自由,情感深沉,具有辽阔、豪爽的艺术特色;短调民歌则节奏整齐,音域相对窄一些,具有即兴灵活的艺术特色。总的来说,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中短调多而长调极少。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是古老的郭尔罗斯民间文化的遗存,体现着当地蒙古人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传承人日渐稀少,许多曲目面临失传,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工作刻不容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