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楞严寺寺庙音乐、觉囊梵音、洋县佛教音乐、塔尔寺花架音乐)

2013-10-11 0 反馈

佛教音乐.jpg

楞严寺寺庙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左云县

左云县楞严寺佛乐流传于左云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一带,原属中国北方梵呗声腔的东路流派,伴随着僧侣们的唱经及佛事活动,产生、唱响于明朝初年,丰富、发展在明、清两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吸纳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佛曲音乐的元素,并和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蒙汉特色、异域风情的寺庙音乐。

楞严寺寺庙音乐是由歌赞曲和器乐吹奏曲两部分组成的。歌赞曲主要有:【六字赞】、【方便偈】、【三皈依】等十余首;器乐吹奏曲有:【柳摇金】、【左鞑经】、【右鞑经】等28首。使用的乐器有管子、笙、手鼓、锣、铛子、引磬、铞子、铙钹、手掴子等。楞严寺庙堂音乐一般在僧侣诵经和佛事活动中咏唱,同时也在民间各种法事中演奏。其歌赞曲起调深沉平稳,旋律庄重典雅,再配以咏诵之经词,遂形成一种极其肃穆的音乐气氛;其吹奏曲风格多样,既有蒙曲的粗犷豪放,又有汉调的婉转流畅,在激越跌宕的音乐旋律中,还不乏梵音的空灵邈远。

  

觉囊梵音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壤塘县

觉囊梵音是熔吹奏、敲打、乐舞、赞偈、唱念、手印、供养等多种形式于一炉,由恭迎、沐浴、皈依、礼赞、和乐5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是带有一定情节性的梵乐套曲。它在雪域藏地“活态”传习已有一千多年。

觉囊梵音以其大量的曲目、古老的乐器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用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粗细的线条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的“央移”记谱方法),使三百多首孤本的曲谱传承下来,成为研究古代佛教音乐作品和音乐信息的文化宝库。觉囊梵音以其悠久的佛教音乐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被音乐学界认为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觉囊梵音契合佛教“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和谐世界,众缘和合”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是一种让人心生善意慈悲,心平气和,由此产生空灵和幸福感的天籁之音。

觉囊梵音不但以“音声佛事”弘法,满足了广大信众最迫切的心灵需要,还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藏传佛教音乐的基本风貌,为研究中国传统藏传佛教文化的内涵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生动实例。


洋县佛教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洋县

洋县佛教音乐分布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东缘洋县城乡。它是陕西佛教音乐中的出类拔萃者,是我国西部宗教音乐的代表作,被誉为佛教音乐的“油花花”(即事物的精华部分)。

洋县佛教音乐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它从我国南北朝之时开始形成,经历了唐宋的成熟期、明代和清代上半叶的鼎盛期,在“文革”破除迷信时,寺庙衰落。

洋县佛教乐曲繁多,达一千余首,这些乐曲曲牌记载在洋县智果寺明代御赐经卷中,保存至今。目前保存下来能供演唱、演奏的曲子依然有200首之多。其分别为经韵、鼓吹乐曲、锣鼓乐曲3类,尤以鼓吹乐曲为盛。其主要乐器为管子和鼓。在中国佛教音乐史中,像洋县佛教音乐这样具有典型地方特征又同御赐鼓吹乐班、同御赐经卷连接传承在一起的音乐,实属罕见。而且,在佛教乐曲大多失传的今日,洋县却保存着众多的佛教乐曲,为我们研究汉水上游地域文化、民俗、宗教及人们的审美取向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塔尔寺花架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湟中县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圣地,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塔尔寺酥油花、壁画、堆绣,被誉为“藏艺三绝”。  塔尔寺花架音乐是专为酥油花的制作、展供演奏的音乐。塔尔寺设有专门制作酥油花的上、下酥油花院,“花架”乐队是专为酥油花的制作、展供设立的僧侣乐队,有属于上花院的杰宗增扎和下花院的果芒增扎两支乐队,是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仅有的乐队,从寺院建立之时延续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每年从农历十月至腊月,在长达3个月的酥油花制作过程中,两支乐队为各自酥油花院的每个重要制作环节演奏相关乐曲。正月初八至十七日的祈愿大法会期间,在十五日晚展供酥油花时,花架音乐的演奏达到高潮。

“文革”前这支乐队还经常与寺院仪仗乐队一起,为迎送高僧大德演奏乐曲。花架乐队鼎盛时成员达四十多人,曲目达三十多首,目前艺僧们所能记忆的乐曲只有13首,能演奏笛子、管子、九云锣、笙等乐器的僧人也只有19?人。塔尔寺花架乐队乐僧现有19人,随着老艺僧的离世,面临着“人亡艺绝”的状况,小唢呐、古笙及弹拨等乐器已无人能演奏,许多乐曲也濒临失传,亟待保护。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