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节日—摔跤节

  简介
  侗族摔跤是流传于黎平县的双江乡的四寨、坑洞、寨高、黄岗以及从江谷平、往洞、增冲,榕江的宰麻等地区,是一种集武术与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在坑洞,三月十五日在四寨先后举行隆重的摔跤节,方圆上百里的侗族男女老少欢聚一堂,除白天开展的隆重摔跤比赛外,还有热闹非凡的集市贸易,男女青年交流的“行歌坐月”等活动,有时往往还伴有斗鸟、赛芦笙、斗牛等其他娱乐活动,让整个山寨沸腾激扬。 
   
  来历 
           
  侗族摔跤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其产生年代已无从可查。相传明朝熹宗年间,朝政腐败,世态混乱,匪盗四起,为加强防范,四寨、寨高商议联盟,共同拒匪,他们推选出了德高望众、武艺高强的公蛮、公柳为首领,并定于当年农历三月十五比武,那天两人比了100个回合也不分胜负,最后大家要求两人贴身肉搏,以摔倒对方为胜,结果两人各一胜负,摔成平手。后来,两寨就共同拥戴他俩为首领,此后,公蛮、公柳同心同德带领民众,连出奇兵,铲除了盗贼。为了纪念公蛮、公柳,到每年二月十五在坑洞,三月十五在四寨举行摔跤活动,年长日久,这项活动便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侗族祖先都囊生得虎臂熊腰,身高八尺,神力无比,有一天他上山,途中遇见一只饿虎,老虎见人就咬,都囊便将老虎摔倒,并抱着老虎一起滚到山下,三拳两脚把老虎打死。消息传开,四寨抗侗等一带的侗族群众争相来跟都囊学摔虎的招数,都囊见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便确定每年二月十五在坑洞,三月十五在四寨集体传习,并举行摔跤大赛,这样便形成了今天的摔跤节。

  具体比赛方法 
               
  侗族摔跤与蒙古族的“博克”、藏族的“北嘎”、彝族的“格”,回族的“绊跤”,日本的柔道有很多区别。可称为最文明的摔跤,双方都不用手,只靠臂力的腰腿劲相互角力,各自拾一根青布带,相互将右手插过对方的左肋,右肩互抵将布带绕  过对手的腹部,布带两头置于对方的椎,两手抓牢,正如斗牛时两头牯子头角相抵的架势。基本技术是:1、提摔,即使劲地提高布带,让对手腾空,失去平衡被摔倒。2、绊脚,双方对峙时,趁对方移动脚步之机用脚勾绊对方的脚,使其失去重心而摔跤。3、拉摔,即双方紧紧夹住对方身体,左右板动,使之倒地。 
                       
  比赛以村寨为单位,但竞技是个人对个人。参赛队按各寨寨老赛前商定的次序先后入场,相互施礼后,在赛场两端席地而坐,比赛开始,选手们由主持活动的寨老点名,竞技的选手由一方先派一人上场挑战,然后对方根据实力和身重状况选派对方应战。对方准备就绪,主持人发出“起”的口令,各自用力,想办法将对手摔倒,比赛为三战,两胜为胜。赛场上依序逐对交锋,多时有上百对选手。比赛的选手一般都是青壮年,也偶然有一两对小选手助兴。比赛活动以强身健体和娱乐为目的,优胜者虽然没有任何物质奖励,但为本寨争光和在众人面前露一手的强烈愿望,使比赛活动异常激烈。

  在芦笙乐曲中由寨老率领带入摔跤场。然后绕场三圈,步入指定的位置,更衣扎带进行赛前的准备。场上铁炮三声巨响,摔跤比赛正式开始。这时,寨老忙着指挥自己的队员进入赛场。侗族摔跤别具一格,双方不能直接交手,各用一条布带缠在对方腋下,通过布带的拉力将对方摔倒,常见的摔跤方法有三种:一是拉摔,即通过布带拉扯对方,趁对方而脚尚未站稳时迅速将其摔倒;二是绊脚摔,即在拉扯中用布带绊着对方的一只脚,使对方身体的重心失去平衡而摔倒;三是提摔,通过布带以快速的动作将对方提起至自己腰部一侧,让其双脚离地,不能控制身体而摔倒,比赛以三战两胜为一局,连摔二十至三十人不败者,即可树旗"挂榜"称雄。被大家公认的"挂榜"者将获得本届摔跤节的摔跤英雄称号。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