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原汉族服饰中长寿纹样的文化寓意探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纹样图案作为服装的主要外在视觉表现形式,其文化属性远远大于其功能属性,成为直接或间接反映服饰本身及一定时间范围内当地思想文化内涵的符号。
1长寿纹样的概述
五福寿为先,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祈福求寿的美好愿景便根植于心,延年益寿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追求。其中民间众人对于长寿的渴望与上层统治阶级的意志密不可分。有史可考的记载始于东汉,唐也曾有过相关政令,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记载,秦一统天下时就在首都咸阳修建寿星祠,以供奉寿星,并在宫墙和印玺上饰以“受命于天,即寿永康”的文字。道教更是创造了“八仙”这一经典的长寿形象,并将长寿永生视为其教义主旨。
国人对于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设计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作为装饰纹样诉诸服饰上,这才使得寿纹得以流传至今,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演变出了各种不同形态的长寿纹样。这类纹样主要通过多种象征寓意手法,寄寓客观事物以直接或间接的意义,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景,多利用文字进行抽象变形转化为图案,并配合植物、动物等纹样进行装饰,如常见的“福”“禄”“寿”“喜”等文字的变形。
2长寿纹样的艺术表征
长寿纹样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其作为一种装饰纹样,不仅注重纹样的外在美,也注重纹样的内在美,采用寓意、谐音、符号等复杂多变的艺术技法来呈现长寿纹样的内在寓意。
长寿纹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只对“寿”字进行加工再创的,有单独使用具有福寿含义的动植物图案、人物图案,也有将“寿”字纹与吉祥图案组和应用的。以“寿”字为主的,多是经过人们的二次创作,使“寿”这一文字符号化,将“寿”字的不同字体变形,圆形称作团寿,长形称作长寿。
长寿纹样在服饰中的构图形式主要以单独构图和连续构图为主。单独构图多以自由纹样与适合纹样组成,常位于中心位置作为核心纹样;连续构图多以二方或四方连续组成,常用于服饰的边缘部分,起装饰作用。在具体装饰手法上多采用编、织、刺绣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以编这一手法作装饰的主要用于服饰品的局部作点缀;织、刺绣则是主要的装饰手法,大部分服饰品上的长寿纹样多以这些手法出现,在服饰品上使用频率很高。在色彩的使用上多按照五行五色、色彩季节、等级制度等传统观念来设计。
这些艺术表征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长寿纹样,不仅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使长寿纹样具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为我们展现出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
3长寿纹样的民俗内涵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主流,从古至今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中福寿纹样的流行和使用,背后蕴含了当时统治阶级及民众的意识,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的物质及经济水平,是时代文化的缩影。服饰发展至后期,吉祥图案的应用到了巅峰,寿字纹不再局限于祭祀节日等重大场合使用,开始被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大到建筑雕塑,小到服装配饰,皆可见寿字纹的身影。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此时的团寿常与象征福寿的动植物图案搭配使用,组成各种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如蝙蝠与寿桃组合,称为“多福多寿”;牡丹与寿字纹组合,称为“万寿长春”;寿桃与寿字组合使用,称为“蟠桃献寿”。
在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观念中,“长寿”这一主题也适用于所有场景,它与中原地区汉族人民尊老敬老的传统也有直接关系。人们在追求吉庆祥瑞的同时也为长者祈福求寿,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是人们仰慕至极的大福大喜之事。祈福求寿的文化观念有史以来就根植于人们心中,其表现之一就是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将不同形式的长寿纹样变换使用,把延年益寿、福寿绵长等美好寓意皆体现在衣食住行中,在服饰品中的使用尤为广泛。在这种文化观念下衍生出的各类吉祥纹样已经成为人们的精神信仰,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完善,人们心中对于这种文化形成了相应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将具有吉祥寓意的事物符号化,使人们想起寿桃、蝙蝠、松、鹤、暗八宝等,就能联想起这些事物所对应的吉祥寓意。这些被人们赋予美好意义的吉祥事物能够带来有益的心理影响,成为人们心中积极的民族文化内涵。
4结语
长寿纹样作为服饰品装饰的一个主要分类,在我国服饰品装饰中占据一席之地,人们将祈福求寿寄托于纹样当中,借图传意,使得我国的装饰纹样异彩纷呈。长寿纹样不是独立的图案表达,它是以图案为载体,传达中国精神的内涵,在给人们带来视觉愉悦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国粹的积淀。
参考文献
[1]丛学珠,树春.中国寿文化图集[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2]陈艳如,邬红芳.寿字纹图形化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5.
[3]曹杰.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D].苏州大学,2008.
[4]李非非.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文字纹的探究[D].江南大学,2013.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