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场域中民族服饰功能之变迁——以苗族服饰为例

    苗族服饰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2006年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类型之繁多、工艺之繁复、银饰之精美很早就引起关注。最早记述苗族服饰的典籍是《淮南子》,在《齐俗篇》中就有“三苗髽首”的记载。其后,《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南蛮传》和《方舆胜览》、《百苗图》等文献也都曾记述过苗族服饰。[1]依据苗族方言区,苗族服饰可划分为湘西型、黔东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和海南型五类21式;[2]依据苗族支系与服装风格,又划分为湘西型、清水江型、短裙型、月亮山型等14类77式。[3]服饰工艺方面,苗族服饰的刺绣、织锦、挑花、蜡染等技艺繁复多样、精美异常。苗族银饰更是其服饰中的一大亮点,做工讲究、品种多样。法国一家私立博物馆已收藏了180多套苗族服饰,纽约也曾举办过“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展品包括非常齐全的贵州少数民族服饰上百套,其中一些甚至在国内都非常罕见。可见,苗族服饰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正逐渐在国际上获得认可,这块民族文化瑰宝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旅游场域中苗族服饰功能之“增量”

    瓦伦·L·史密斯认为,所谓“民族旅游,即以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来吸引游客的旅游”。[4]以生活方式为吸引物,使旅游地居民生活的整体无可避免地被转换为供游客观览的“景观”,游客的“凝视”(touristgaze)可能无时无处不在。[5]原本是东道主的居民,在旅游主客关系中也成为被游客关注的客体和“凝视&r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