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传承现状及困境探析

    众所周知,服饰具有御寒、遮羞蔽体的实用功能,如《释名·释衣服》所言:“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也庇寒暑也。”指出的正是衣服的御寒防暑功能,《白虎通义》又说:“太古之时,衣皮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解释“衣裳”时说:“衣者,隐也,裳者,鄣也,所以隐形自鄣闭也。”则进一步指出衣服在御寒防暑时,也有遮羞蔽体的作用。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衣食足而知礼节”的说法。但服饰除了具有御寒、遮羞蔽体的实用功能外,它还具有更为奇特的力量,即在它身上还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历史与审美。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曾经说过:“假如我死后百年,还能在书林中挑选,你猜我将选什么?……在未来的书林中,我既不选小说,也不选类似小说的史籍。朋友,我将毫不迟疑地只取一本时装杂志,看看我身后一世纪的妇女服饰,它能显示给我们未来的人类文明,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能告诉我的都多。”[1]P34这一段经典的话语也正道出了服饰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打平、土皮太苗族服饰也不例外,它承载着本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丰富信息,是世代相传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传承、保护及研究价值。但在今天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中,随着现代化的渗透,打平、土皮太苗族服饰也和其他民族服饰一样遭遇着尴尬的境遇。


    一、打平、土皮太苗族服饰的传承现状

    (一)传承的技术基础

    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是在自植、自纺的火麻土布缝制成的衣裙上绣出各种图案后制作而成的服饰。它是靠精湛的刺绣工艺取胜,这一特点使它与其他过分依赖银饰的苗族服饰相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采。而精妙绝伦的苗族服饰则是当地苗族女性勤劳、智慧的结晶。

    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制作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按照制作服饰的先后顺序具体包括种麻纺线工艺、织布工艺、挑花工艺、缝制工艺等四个部分。因此,制作苗族服饰相应地要掌握种麻纺线技术、织布技术、刺绣技术及缝制技术。而每一种技术内其实又包含若干细小的技巧,如种麻纺线具体又包括栽麻、切麻、绩麻、纺麻、绕线、煮洗漂白等。总之,制作苗族服饰工序繁多,费时费力,从最初的栽麻以获得原料到制作成衣有数十道工序,这些工序不仅繁多,且每一道工序都是异常复杂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