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剑河苗族锡绣艺术及其文化符号探究

贵州剑河苗族锡绣艺术及其文化符号探究

    黔东南苗族锡绣是流传于贵州省剑河县清水江沿岸的南加、南寨、观么、敏洞乡的一种特殊的刺绣工艺,是以锡代线在刺绣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的面料再造方式。藏在深山少人识的剑河锡绣工艺流程繁复、选料独特、做工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文化特色,2006年以锡绣为代表的剑河苗绣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剑河苗族锡绣盛装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传递着族群历史、文化信仰等各种信息,同时也是苗家人身份、情趣、性情等方面的表征。

    一、南寨苗族盛装的符号性及其装饰表现形式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新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莱斯利·怀特(LeslieA.White)认为:“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正是符号才使得我们的类人猿祖先转变为人,并使他们成为人类。仅仅是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全部文化才得以产生并流传不绝。正是符号,才使得人类从一个幼儿转变为人。”[1]剑河南寨苗族女性盛装作为与西方现代性相对的、象征中国民族传统的标志,以锡绣作为独特的装饰形式,更使其从众多的苗族支系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可以区分族群的符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语言符号理论认为,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表示意义的形式为能指(signifier),被表示的意义则为所指(signified)。从符号学的视角和观点来分析剑河柳富苗族盛装和其独具特色的锡绣装饰艺术,其造型、色彩、材质、工艺特征等外在的物态形式可视为符号中的“能指”,蕴含于这些物态形式中的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则是“所指”。锡绣物质属性的“能指”与意义层面的“所指”之间的意指过程,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