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女性服饰研究

    云南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不仅直观呈现了云南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特征差异,并且在各个民族的文化形态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在早年的历史之中,云南大部分地区由于处于高原地区,交通较为闭塞,反而大部分民族的文化较为完整的保留与传承。其中民族服饰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体现在各民族服装工艺之繁复、纹样之精细,还体现在服装在各民族的节庆婚嫁等仪式活动中的明确功能。如今,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后现代的冲击,逐渐走向消失,甚至毁灭。所以,通过深入研究探索和发现多样的民族文化,能够促进其广泛传播的必要手段之一。

    严酷的自然条件、艰难的迁徙之路养成了坚韧自强、尚武好勇的民族性格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从服饰探讨纳西族的审美趣味,对该民族及其整体文化的认识,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服饰直接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工艺水平,附着这个民族的长远历史与文化积淀。纳西文化中,比较有特色的服饰属纳西妇女服饰。

    1服装历史与渊源

    纳西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丽江地区的美丽传说数不胜数,关于纳西族民族服饰的传说更是为人动容。相传在很久以前,纳西族居住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凶狠的旱魔,他放出八个太阳与原有的太阳一起,轮番烤灼大地,民不聊生。有个叫英姑的纳西姑娘,立志到东海请龙王。她用鸟的羽毛编织成了一件五光十色的“顶阳衫”,披在背上向东方奔去。龙王派龙三太子陪她回家乡解除旱情。旱魔施计将龙三太子陷入深潭,让大象和狮子把守潭口,英姑与旱魔一连搏斗了九天,气衰力竭,从此,这地方就叫“英姑墩”(即丽江)。龙三太子冲出深潭,扑向英姑倒下的地方,变成丽江坝子的泉水。白沙三多神见状造了一条雪龙,一连吞下了七个太阳,并把变冷后的太阳又吐到地上,只留下一个太阳将之变成了月亮。为了纪念英姑,纳西族姑娘依照英姑的顶阳衫做成了精美的羊皮披肩,象征勤劳勇敢,世代相传,沿袭至今,因而羊皮披肩含有“披星戴月”之意,寓意纳西族勤劳辛苦。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各民族传统的装饰是各民族精神生活的反映,各民族审美内涵虽各有特色,但也普遍显示了纳西族自古就有的神灵崇拜,自然崇拜。

    2服装样式及特点

    纳西族妇女身穿开长杈的搭襟白色麻布长衣,襟边为黑色并加彩绣,腰系黑底起彩色线格花并垂毛线须穗的腰带。下穿长裤的有彩色条纹的长百褶裙,穿毡鞋或靴,背披白毛山羊皮。其服饰色调素雅,古朴大方。各地纳西族女子普遍戴耳环、戒指和手镯,有些胸前挂银须穗。纳西族妇女所穿的右衽齐膝长褂与旗袍相似,但下摆和腰身都比较宽松。长褂多位蓝色或其他深色布缝制。总的来说,纳西族服饰从外在到色彩都是纳西民族日常的艺术化体现,虽简洁却有造型感。不仅单纯简洁,且对称匀整,色彩以深色为主,低调慎重,张弛有度,是精神内在的表现,是纳西族对身处自然环境有效的自我适应,也是纳西族对自己民族文化与民族个性的真实表现。

    纳西族有崇黑尚白、崇尚健壮之美、崇尚生命之美。其中既有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关于“崇黑”和“崇生”的评判倾向,又有历史传承,民族交融的“尚白”偏好。审美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文化因素、宗教因素及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正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

    3服装创新与发展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色与风格。服装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更能够清晰的展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历经数千年而形成的服饰样式,在它长期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历史条件、经济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及群众思想观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时代与阶级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砾玉石,亦有残渣败絮,既是精神动力,亦是沉重的包袱。通过研究就能发现云南地区各个民族尽管在习俗、信仰、文化上有着千差万别,然而在本质上,都体现着他们对自然、生命及神灵的虔诚。

    在深入发掘这些璀璨历史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思考与反思: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又丢失了什么。在当今大信息、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令传统的本源文化永葆生机是每个中华民族儿女都必须要思考和重视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每个人树立起基本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还要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事业,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习惯,保护它们的文化土壤,莫要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一步步走向死亡。

    参考文献

    [1]陈莹.解读纳西民族文化的密码——女性羊皮披肩[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2]杨宁宁,谢芳.生态美学视阈下的纳西族女性服饰[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05)

    [3]李琳.纳西族服饰之图腾遗存审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