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交襟左衽衣”结构的节俭设计方法
苗族支系众多,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古老的服饰银装锦绣,服装的缘饰刺绣精美,记录着氏族和主人一生的信息,他们把精神情感及生活环境在服饰上不断积累扩充,传达着纪念祖先、记录历史、争战功绩、婚姻状况等,形成属于自己支系独特的象征符号,穿在身上犹如一部无字天书,展示了超越文字的史料价值。因此他们恪守“服饰不同不通婚”的习俗。然而,在服装结构上却保持着整齐划一的“千户苗寨交襟装”的传统[1,2]。
在结构上呈交襟左衽,是苗族服饰中最古老和最具代表性的结构,其形制,它从贯首衣演变而来(海南苗族就保持这种形制),是苗族服饰的活化石。此标本来源于贵州凯里私人博物馆传世品,标本地为贵州省凯里市雷山县,根据样本质地、做工和装饰图案等因素鉴定为清代时期女子节日女服。学术界又根据其地理位置、纹样特征、款式类型等因素称该样式为西江式。通过对典型标本结构作系统的研究,发现苗服结构缺少结构实验的数据考证,获其标本研究,成为破解苗族“交襟左衽衣”结构设计方法的关键。因此对标本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