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彝族女装结构分析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临大渡河,东靠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高山、低谷、盆地、丘陵交错,地貌多样,大部分地区四季不分明,昼夜温差大,从而造就了当地服饰较肥大,便于爬坡上坎。其款式由衫、半袖罩衣、背心等组合搭配,既丰富服装的穿着层次,又方便根据温度随时添加或减少。
凉山州彝族服饰按当地三个方言区分为“伊诺”服饰、“所地”服饰和“圣扎”服饰。三个区域的服饰随地域、生态、方言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其服装结构大同小异,如衣领多为无领和立领结构,衣袖多为无袖和连袖结构,门襟多为斜襟和对襟等等。本文以女装为例,对当地彝族服装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服装形式
凉山州彝族女装的形式大致分四种:披裹式、贯头式、无领对襟式和立领大襟式。其中立领大襟式是凉山彝族女装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款式。
(一)披裹式
披裹式,即以单块面料披绕于身,是服装发展早期阶段的一种常见形式。凉山彝族服饰中的“察尔瓦”和“披毡”就属于披裹式,其形态类似于披风。
(二)贯头式
贯头式是在披裹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致是将两个身长长度的单片面料对折,在中间领口处留出一个口或挖洞,使头能从中伸出的服装结构和款式。凉山州的盐源县就有用羊毛织成的贯头衣。
(三)无领对襟式
无领对襟式相对于贯头式更进步一点,是在上衣前中线开口,方便穿着,如“伊诺”方言区的昭觉县的未婚少女通常穿对襟背心。
(四)立领大襟式
凉山州彝族女装的立领大襟式为右衽,即胸前大襟左边压在右边衣襟上,方便系脱纽扣,也符合儒家文化以右为尊的传统观念。其立领是与衣身分开的独立结构,可随时取下,与不同服装搭配。立领大襟式是凉山州彝族服装的主要结构模式。
二、各类女装款式造型及其结构
(一)衫
单层的上衣古代称为衫。彝族女装中的衫一般不单独外穿,通常套在罩衣或背心里面,袖口和下摆露出,因而这两个部位均有纹样装饰。其衣身造型为“H”型,长度短可齐胯,长可过膝,衣领为无领结构,后领窝有呈直线,有呈弧线,肩斜与袖线几乎呈水平状态,袖口收小,或略带喇叭口,右衽斜门襟。图1为“伊诺”方言区的女衫款式图与参考结构图,其它两个方言区的女衫和其结构基本相似,只是表面装饰手法有所不同。
图1“伊诺”方言区女衫款式图及参考结构图
(二)半袖罩衣
半截袖的上衣,《释名·释衣服》载:“半袖,其袂块,襦而袍袖也。”半袖罩衣,袖短而宽,袖长大致在手肘线附近,衣长一般不过臀围,侧缝或后中开衩,前后肩线不破缝,右衽斜襟或直门襟。半袖罩衣其实就是凉山彝族女装的外套,美观大方,与女衫套穿,形成一种非常和谐的多层次着装效果。图2为“所地”方言区的半袖罩衣款式图与参考结构图。
图2“所地”方言区半袖罩衣款式图及参考结构图
(三)背心
背心也叫马甲或坎肩,古代称为“裲裆”,彝语称为“来嘎”。衣身呈“A”型,领为无领或立领,对襟或右衽襟,配以盘扣,装饰纹样,色彩丰富。三个方言区的背心同样结构相似,装饰有所区别。
图3“圣扎”方言区女式背心款式图及参考结构图
(四)百褶裙
百褶裙是彝族女装的一大特色。彝族女子无论老幼,无论哪个方言区,皆着百褶裙。彝族成年女子的百褶裙由上向下一般分为五节,腰臀附近的两节呈直筒型,无褶,下面裙摆三节有规律细褶裥,使裙子整体呈喇叭状。
图4“所地”方言区百褶裙款式图
(五)察尔瓦和披毡
凉山四季不分明,一般都穿单衣,夜晚气温骤降,当地人便以类似披风的察尔瓦和披毡御寒,白天当衣穿,夜晚作被盖,下雨天还可防风遮雨,一衣多用。察尔瓦一般由9-11片宽度为21-33cm的面料拼合而成,长度在膝盖以下,上口用绳拉紧抽缩为领口大小,下摆放开。披毡形似斗篷,用绵羊毛擀制而成,有的有褶裥,有的无褶裥,可穿在察尔瓦里面。
图5察尔瓦款式图
三、结构共性分析
由于四面临山靠水,凉山州地区相对封闭,从而使其民族特色服装比较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凉山州彝族女装遵循中国传统服装裁剪方式——直线裁剪,其结构基本为“十”字形服装结构,营造了适合劳作的宽松效果。“十”字形服装结构伴随中国五千年历史,看似简单,却凝结了一代代匠人细密的心思与卓越的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这种裁剪方式非常符合以农耕、采集和放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彝族。它与西式服装“以人为本”的曲线裁剪方式不同,它考虑人体因素少,性别差异在结构体现不大,衣服本身平面化,结构简单化。这种裁剪方式在凉山州彝族女装广泛采用有其必然性。
首先,直线裁剪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面料。凉山州地区除察尔瓦和披毡外的服装面料以植物棉、麻为主,而这类面料如果经过曲线裁剪容易滑丝脱线,且浪费较大。因此,利用面料幅宽以直线裁剪服装,充分发扬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节约美德。其次,直线裁剪使裁片以矩形为主,结构线基本为直线,简化了裁剪难度,使凉山州彝族地区家家户户的女性都能手工完成家庭成员的服饰。这种结构下的服装与人体间的空隙度大,对着装人体要求不严,换言之,其服装适合人群广泛,一件衣服可能很多人穿都合适,更有利于物尽其用,符合中华节约传统。尽管凉山州彝族女装的结构比较简单,但其成品却不单调,因为服装表面的装饰工艺丰富,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绝伦。从这一层面上看,直线型的结构为织、染、绣等装饰留出了巨大的创造空间。另外,随着“西式东渐”的服装结构变化,凉山州彝族女装结构在细节上也有改进,如后领窝结构由从前直线造型向弧线造型转变,部分袖子由原来的连身袖替代为一片袖结构。
结语
作为服装研究者,研究凉山州彝族女装这种传统服装无非出于两点考虑:一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服装是历史的活化石,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方方面面的状态。对服装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其款式、色彩、图案等表征信息,更应该深入其结构,挖掘产生这种结构的原因和方法,既传承了手艺,又发扬了文化。二是便于现代服装借鉴。中式元素已经不仅仅受国人欢迎,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青睐,电影《功夫熊猫》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么。现代服装中的中式元素,大都体现在刺绣、图案、色彩等表征,其实中式服装的结构也可以借鉴,如凉山州彝族女装的结构和多层次着装效果有很多值得现代服装借鉴的地方。现代的女装已经趋于多元化,在市场的驱动下,层出了一批批中式服装品牌,并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像主攻中老年女性的商场女装“渔”牌,网络关注度非常高的年轻品牌“裂帛”,休闲著称的专卖店女装“江南布衣”等等。这些品牌的生命力都来源于原创的设计理念,而除了款式、色彩、图案等设计元素,中式结构也应该作为灵感来源的重点之一,从而拓宽中式元素服装的设计之路。
凉山彝族女装宽松、自然、朴实,注重功能,讲究实用,展示了中华古装含蓄和深沉的结构美,传承了彝族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凉山州彝族服饰结构中可以提炼出很多值得现代设计借鉴的元素,源源不断地给各个地区的服装设计工作者输送灵感,从而创作出有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现代服装,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苏小燕.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5-60.
[2]赵明.直线裁剪与双重性结构——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J].装饰,2012(01):110-112.
[3]刘瑞璞,陈静洁,何鑫.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346-350.
[4]刘瑞璞.古典华服结构研究——清末民初典型袍服结构考据[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5-110.
[5]钟仕林,周文林.中国彝族服饰[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
[6]何鑫.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结构考察与整理[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
[7]尤伶俐.凉山彝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4.
[8]伊西芳.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3.
[9]王佳丽.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0.
凉山州彝族服饰按当地三个方言区分为“伊诺”服饰、“所地”服饰和“圣扎”服饰。三个区域的服饰随地域、生态、方言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其服装结构大同小异,如衣领多为无领和立领结构,衣袖多为无袖和连袖结构,门襟多为斜襟和对襟等等。本文以女装为例,对当地彝族服装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服装形式
凉山州彝族女装的形式大致分四种:披裹式、贯头式、无领对襟式和立领大襟式。其中立领大襟式是凉山彝族女装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款式。
(一)披裹式
披裹式,即以单块面料披绕于身,是服装发展早期阶段的一种常见形式。凉山彝族服饰中的“察尔瓦”和“披毡”就属于披裹式,其形态类似于披风。
(二)贯头式
贯头式是在披裹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致是将两个身长长度的单片面料对折,在中间领口处留出一个口或挖洞,使头能从中伸出的服装结构和款式。凉山州的盐源县就有用羊毛织成的贯头衣。
(三)无领对襟式
无领对襟式相对于贯头式更进步一点,是在上衣前中线开口,方便穿着,如“伊诺”方言区的昭觉县的未婚少女通常穿对襟背心。
(四)立领大襟式
凉山州彝族女装的立领大襟式为右衽,即胸前大襟左边压在右边衣襟上,方便系脱纽扣,也符合儒家文化以右为尊的传统观念。其立领是与衣身分开的独立结构,可随时取下,与不同服装搭配。立领大襟式是凉山州彝族服装的主要结构模式。
二、各类女装款式造型及其结构
(一)衫
单层的上衣古代称为衫。彝族女装中的衫一般不单独外穿,通常套在罩衣或背心里面,袖口和下摆露出,因而这两个部位均有纹样装饰。其衣身造型为“H”型,长度短可齐胯,长可过膝,衣领为无领结构,后领窝有呈直线,有呈弧线,肩斜与袖线几乎呈水平状态,袖口收小,或略带喇叭口,右衽斜门襟。图1为“伊诺”方言区的女衫款式图与参考结构图,其它两个方言区的女衫和其结构基本相似,只是表面装饰手法有所不同。
图1“伊诺”方言区女衫款式图及参考结构图
(二)半袖罩衣
半截袖的上衣,《释名·释衣服》载:“半袖,其袂块,襦而袍袖也。”半袖罩衣,袖短而宽,袖长大致在手肘线附近,衣长一般不过臀围,侧缝或后中开衩,前后肩线不破缝,右衽斜襟或直门襟。半袖罩衣其实就是凉山彝族女装的外套,美观大方,与女衫套穿,形成一种非常和谐的多层次着装效果。图2为“所地”方言区的半袖罩衣款式图与参考结构图。
图2“所地”方言区半袖罩衣款式图及参考结构图
(三)背心
背心也叫马甲或坎肩,古代称为“裲裆”,彝语称为“来嘎”。衣身呈“A”型,领为无领或立领,对襟或右衽襟,配以盘扣,装饰纹样,色彩丰富。三个方言区的背心同样结构相似,装饰有所区别。
图3“圣扎”方言区女式背心款式图及参考结构图
(四)百褶裙
百褶裙是彝族女装的一大特色。彝族女子无论老幼,无论哪个方言区,皆着百褶裙。彝族成年女子的百褶裙由上向下一般分为五节,腰臀附近的两节呈直筒型,无褶,下面裙摆三节有规律细褶裥,使裙子整体呈喇叭状。
图4“所地”方言区百褶裙款式图
(五)察尔瓦和披毡
凉山四季不分明,一般都穿单衣,夜晚气温骤降,当地人便以类似披风的察尔瓦和披毡御寒,白天当衣穿,夜晚作被盖,下雨天还可防风遮雨,一衣多用。察尔瓦一般由9-11片宽度为21-33cm的面料拼合而成,长度在膝盖以下,上口用绳拉紧抽缩为领口大小,下摆放开。披毡形似斗篷,用绵羊毛擀制而成,有的有褶裥,有的无褶裥,可穿在察尔瓦里面。
图5察尔瓦款式图
三、结构共性分析
由于四面临山靠水,凉山州地区相对封闭,从而使其民族特色服装比较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凉山州彝族女装遵循中国传统服装裁剪方式——直线裁剪,其结构基本为“十”字形服装结构,营造了适合劳作的宽松效果。“十”字形服装结构伴随中国五千年历史,看似简单,却凝结了一代代匠人细密的心思与卓越的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这种裁剪方式非常符合以农耕、采集和放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彝族。它与西式服装“以人为本”的曲线裁剪方式不同,它考虑人体因素少,性别差异在结构体现不大,衣服本身平面化,结构简单化。这种裁剪方式在凉山州彝族女装广泛采用有其必然性。
首先,直线裁剪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面料。凉山州地区除察尔瓦和披毡外的服装面料以植物棉、麻为主,而这类面料如果经过曲线裁剪容易滑丝脱线,且浪费较大。因此,利用面料幅宽以直线裁剪服装,充分发扬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节约美德。其次,直线裁剪使裁片以矩形为主,结构线基本为直线,简化了裁剪难度,使凉山州彝族地区家家户户的女性都能手工完成家庭成员的服饰。这种结构下的服装与人体间的空隙度大,对着装人体要求不严,换言之,其服装适合人群广泛,一件衣服可能很多人穿都合适,更有利于物尽其用,符合中华节约传统。尽管凉山州彝族女装的结构比较简单,但其成品却不单调,因为服装表面的装饰工艺丰富,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绝伦。从这一层面上看,直线型的结构为织、染、绣等装饰留出了巨大的创造空间。另外,随着“西式东渐”的服装结构变化,凉山州彝族女装结构在细节上也有改进,如后领窝结构由从前直线造型向弧线造型转变,部分袖子由原来的连身袖替代为一片袖结构。
结语
作为服装研究者,研究凉山州彝族女装这种传统服装无非出于两点考虑:一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服装是历史的活化石,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方方面面的状态。对服装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其款式、色彩、图案等表征信息,更应该深入其结构,挖掘产生这种结构的原因和方法,既传承了手艺,又发扬了文化。二是便于现代服装借鉴。中式元素已经不仅仅受国人欢迎,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青睐,电影《功夫熊猫》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么。现代服装中的中式元素,大都体现在刺绣、图案、色彩等表征,其实中式服装的结构也可以借鉴,如凉山州彝族女装的结构和多层次着装效果有很多值得现代服装借鉴的地方。现代的女装已经趋于多元化,在市场的驱动下,层出了一批批中式服装品牌,并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像主攻中老年女性的商场女装“渔”牌,网络关注度非常高的年轻品牌“裂帛”,休闲著称的专卖店女装“江南布衣”等等。这些品牌的生命力都来源于原创的设计理念,而除了款式、色彩、图案等设计元素,中式结构也应该作为灵感来源的重点之一,从而拓宽中式元素服装的设计之路。
凉山彝族女装宽松、自然、朴实,注重功能,讲究实用,展示了中华古装含蓄和深沉的结构美,传承了彝族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凉山州彝族服饰结构中可以提炼出很多值得现代设计借鉴的元素,源源不断地给各个地区的服装设计工作者输送灵感,从而创作出有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现代服装,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苏小燕.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5-60.
[2]赵明.直线裁剪与双重性结构——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J].装饰,2012(01):110-112.
[3]刘瑞璞,陈静洁,何鑫.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346-350.
[4]刘瑞璞.古典华服结构研究——清末民初典型袍服结构考据[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5-110.
[5]钟仕林,周文林.中国彝族服饰[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
[6]何鑫.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结构考察与整理[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
[7]尤伶俐.凉山彝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4.
[8]伊西芳.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3.
[9]王佳丽.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0.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