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休闲审美中实现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峨山大棚租花腰彝服饰中剪纸和刺绣的传承解析

    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空前加快,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事象不断地衰落和消失,民俗文化“传承两难”的状况非常普遍。为了对其进行抢救与保护,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和文化工作者采取了多种保护方式:有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有不离本土的社区、家族、师徒传承方式,有参与教育的保护方式,有学术项目投入社区文化建设的保护方式,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惠政策的保护方式等等。但是,如何真正激发民俗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提供其生长壮大的民间土壤,使其融入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以实现活态传承,成为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者和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本文试图探索这样一条途径,即从休闲审美的视角在民俗文化中寻找二者结合的切入点,来论证文化传承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物种的生存活动并不仅仅是从动物本能开始的,还包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些身心素质、知识和技艺。在生存活动中包含了人类的各类需求,正是有了这种需求,人类才得以发展,人们必须创造各种条件去满足这些需求,饥饿的时候需要食物,寒冷的时候需要衣服,各类需求像一只手推动人们去创造。而民俗在这样的创造过程中,成为人们必要的文化传统,在生存需求动力的驱使下,构建起人们生存所需的一系列身心素质、传统知识和技艺。在文化建立的过程中,各类民俗包蕴了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审美感受与休闲需求,比如衣服已不仅仅只满足于温暖的功能,而有了对美观、得体、大方等方面的审美需求,这也是民俗与生俱来的审美功能。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层级,从“生理”到“安全”到“爱”到“尊重”,最后再到“自我实现”,它们体现出由低到高的价值和意义。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的需求从低级向高级提升,当物质必需的生存目标不难达到时,人们的生存需求也开始向最后也是最高的那个价值─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转变。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民俗文化因为其本身就具有的休闲审美功能而不仅能让当地居民通过民俗活动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也能让他者在参与民俗活动的休闲过程中实现审美的自我满足,这正好体现了休闲生活实现自觉生命意识的主旨。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俗活动与休闲审美其实在精神领域有了交集与叠合。

    2009年,峨山花腰彝(聂苏支系)剪纸刺绣服饰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根据调研,笔者发现剪纸刺绣服饰的保护与培育确实跟当地民众与外来他者的休闲生活与审美感受息息相关。当地民众休闲时在花腰彝服饰的制作中实现了个人价值,外来他者在对花腰彝服饰的审美观感中也实现了自身对愉悦的需求。如果推动这种个人价值的内醒,使之成为实现民俗活态传承的前提的话。那么,当花腰彝服饰制作中的剪纸刺绣本身成为一种休闲方式的时候,人们对这一民俗活动的审美认同也就成为了使之得以活态传承的新途径。

  &nb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