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 (撒尼人) 刺绣工艺研究文献综述

    引言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尼”,汉族称为“撒尼”,彝族其他支系称其为“撒尼泼”。对撒尼人刺绣的研究散见于各民族或彝族的综合性研究中。2008年6月,彝族撒尼挑花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为界,学界对撒尼人刺绣的研究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撒尼刺绣工艺的历史研究

    撒尼人刺绣的工艺历史源远流长。《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1]一书中的文字部分《云南少数民族织绣艺术概说》[2]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古籍文献,对云南少数民族织绣工艺的发展史以及与内地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研究。根据云南境内新时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成果,作者杨德鋆认为云南纺织技术始于三千多年以前;西汉滇国的丝纺手工业已进入较成熟的时期;唐宋时期,云南的织染与刺绣有很大的发展;元至清代,有较多的文献记载各族别服饰纹样。作者引用天启《滇志》卷三0、景泰《云南图经志》卷四、乾隆《东川府志》卷八、道光《云南通志》引《清职贡图》、嘉庆《临安府志》卷一八、乾隆《开化府志》卷九描述彝族:“妇人衣绮罗”“衣文绣”,穿“五色短裙”或“黑衣长裙,下缘缕文”“缘以绵绣”;头“蒙以方尺青布,镶红绿色”,身挂“绣囊”“锦布袋”。《皇清职贡图》彩绘彝人形象,男女鞋面、妇人包头皆有圆圈或花形文绣。


    《彝族文化史》[3]一书中,在撒尼人分布的地理区域的文献记载有与刺绣有关的历史: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上,部分人物形象的衣服上即有刺绣花纹的痕迹。公元223年,诸葛亮南征,以成都瑞锦赐夷,并吸收叟帅孟获、孟琰、爨习参加蜀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