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服饰研究与应用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王朝,随着政权的巩固,汉朝的社会风尚有了显著的变化,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发强烈,服饰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1汉代服饰体系构成
汉朝从西汉建立的公元前202年起到东汉灭亡的公元220年止,共历时四百余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初步巩固发展的时期[1]。在此期间,衣冠服饰从秦朝的不用旧制,不守周礼发展到东汉时期重定服制,遵循礼教,充分显示出儒家思想及冠服制度在政治上的强大向心力,这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成熟产生了重大影响。
1.1官宦服饰
1.1.1袍
袍服起源于上古时期,到了汉代,发达的社会经济使古老的袍服在形制、色彩、纹饰等各方面均有新的发展和变化。袍的服色历代均有规定,在汉代袍色以红为上,青绿次之。袍的形制,以大袍为多,袍袖部分收缩紧小。袍服的领和袖一般都用花边,花边的色彩、纹样较之衣服为素色,常用的有棱纹,花格纹等。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衣。另外也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袖也用花边装饰。袍服的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些还裁制成月牙弯曲之状[2]。
根据袍服襟摆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种类型。曲裾袍承袭流行于战国时期的深衣样式,即穿时将接长的前襟绕身曲转于后,多见于西汉时期。直裾袍是直襟衣,其衣长较曲裾袍为短,从领部曲斜至腋下的前襟直通于衣摆。
1.1.2禅衣
汉时仕宦平日燕居,则穿常服禅衣。禅衣即单衣,也即今称为衫,有长有短。古时长单衣叫襜褕,汉时很流行,与直裾袍相同,初为便服,东汉可作礼服。短单衣称为中单,秦始皇时期谓之衫。单衣除平时在家穿着外,也可以用于官员朝服,但只能作为衬衫,穿在袍服里面。它与袍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以单层布制成,也有曲裾,直裾之分及长短之别。
1.1.3深衣
深衣是汉代妇女的礼服,以曲裾为主。在外观上,衣襟更长,缠绕层更多,下摆增大呈喇叭状,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在穿着上腰身通常紧裹,腰带系在缠绕的衣襟末端,以防松散。由于这种深衣的斜领领口很低,能露出其内的多件里衣衣领,因而得名为“三重衣”。其袖型有宽窄两种,袖口大多镶边。深衣虽为连衣裳,而制作时犹上下分裁,中有缝连属为之。
1.2平民服饰
1.2.1女子服饰
1.2.1.1襦裙
襦裙是中国女子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两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纹样修饰的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形式。在汉朝,妇女日常生活中穿襦裙。襦是一种短衣,长度一般只到腰际,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穿时多配裙子,裙子很长,下垂至地。一般裙子上窄下宽,不施边缘,裙腰有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1.2.1.2舞女大袖衣
中国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和陶俑上留下了大量的舞人形象,这些舞人都身着大袖衣,这种大袖衣,衣袖宽博,大袖里有伸缩自如的“水袖”。它源于华夏民族的常服——宽衣大袖。但又以追求变化、流畅等动态美的需求而大胆加长,从而成为中国剧装中独具特色的“水袖”。“长袖善舞”以最简约的字眼说明了水袖在舞中的优势:在舞蹈时可以挥动舒卷衣袖,以衣袖的流动表现身姿的柔媚。在以宴饮乐物为主题的画像砖石上舞女的姿态更是刻画得潇洒自如,有翔鸾舞凤,飞燕惊鸿之感。
1.2.2男子服饰
1.2.2.1裤
汉人着裤。古代裤子皆无裆,只有两只裤管,又被称为“胫衣”,也称“绔”或“袴”。汉女有的着有裆裤,曰“穷裤”。穷裤有裆,但却不缝合,只用带子系结。它与胫衣相比,有明显的进步,胫衣只施于胫,膝盖以上一无所有;而穷裤则有所不同,它不仅上达于股,而且将裤身拉长,上连于腰,比胫衣多了层遮掩和保护[3]。后来,合裆的裤子从胡服传来,曰“裈”,是农夫、仆役和军人劳作行军作战时的服装。裈一般长过膝盖,比裈更短小的叫做“犊鼻裈”。在汉代,裤由“胫衣”发展到“穷裤”,再发展到“裈”,使得一直在中原发展缓慢的裤子得以完善。
1.2.2.2襦服
汉代的儒生的常服,一般都遵古制,以襦服为雅。虽然刘邦轻视儒生,但大多数人还是比较喜欢儒服的。襦服的特点主要是方领。据《后汉书·儒林传》载,凡是穿上这种服装,举止行步都有一定得规矩,如不合这种规矩,就要入学再训练。
2汉代服饰的摹仿制作
曲裾深衣是汉代女子的典型服饰,它把汉朝服饰的端庄沉稳浑厚质朴的特色展露无疑。它最能体现女子的婀娜优雅,有着别样的风韵。本课题摹仿制作一款广袖曲裾深衣。在制作此款服饰时,选择服装面料很关键,此面料应具备:质地轻薄柔软、纹样灵动飘逸、色彩沉稳鲜艳等特点。
2.1曲裾深衣款式图
在参考出土实物照片以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整理了曲裾深衣的构型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摸索与实验,绘制了曲裾深衣的款式图,如图1所示。
图1曲裾深衣结构图
2.2曲裾深衣结构图
在参考出土实物照片以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整理了曲裾深衣的构型特征,并以现代人体尺寸160/84为基础绘制了曲裾袍的结构图。
由于汉代年代已久远,所供参考的实物和资料很少,所以在进行结构图绘制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对其版型进行摸索与更改。上衣的结构图沿袭了古代平面裁剪的方法(如图2所示);但由于下裳结构复杂,无史料参考,所以其结构图在绘制中结合了现代立体裁剪的方法,运用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共同完成了下裳的制图(如图3)。
该款服装摹仿汉代曲裾深衣制成,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上衣下裳分裁,腰部缝合而成。
●上衣分割平直;下裳裁剪灵活,同时运用了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
●有装饰性极强的缘边,使服装轮廓分明。
●袖子呈广袖状,袖口收紧。
●曲裾围绕腰间4周。
图2上衣结构图
图3下裳结构图
2.3曲裾深衣实物图
实物图如图4所示。
图4曲裾深衣实物图
3汉代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的普及与设计
伴随着汉服的复兴,汉代服饰也从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普及。不可否认,在巴黎服装节上,蕴涵中国服装元素的衣服是越来越多[6],但放眼望去,大多还是盘扣、立领、刺绣、大襟,而将汉代服饰特点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作品却很少。汉代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汉朝服饰更是在中国服饰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沉稳大气的交领、轻盈飘逸的广袖、飞扬灵动的纹样、以及热情奔放的色彩,华美而不失高雅,浑厚又不失活泼。如果将这些元素都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一定会突显一番别具特色的中国风味。
图5现代设计款式
结合汉代服饰的诸多特点,设计制作出一款服装,如图5,具有如下特点:
●面料的选取符合汉代服饰的纹样及色彩的搭配特色。
●领子的设计结合汉代交领特征。
●装饰腰带与汉服中的腰带有异曲同工之处。
●下裙的设计既有现代气球裙的缩影,又有汉代服饰袖型的痕迹。
4结论
通过对汉代服饰的系统分析、研究、归纳、整合,本论文得到以下结论: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其衣冠服饰从秦朝的不用旧制,不守周礼发展到东汉时期重定服制,遵循礼教。系统整理汉代服饰体系构成,归纳总结汉代服饰特征。
对汉代服饰的特征进行了现代应用,汉代服饰中的众多闪光元素是我们进行现代服装创作的灵感与源泉。
参考文献
[1]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269.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1版.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83.
[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第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83.
[4]程帆.我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第1版.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88:171.
[5]华梅.服饰社会学.第1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87.
[6]JamesLaver.Costume&Fashion.Thefirstedition.NewYork:ThamesandHudson,Inc,1996:283.
1汉代服饰体系构成
汉朝从西汉建立的公元前202年起到东汉灭亡的公元220年止,共历时四百余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初步巩固发展的时期[1]。在此期间,衣冠服饰从秦朝的不用旧制,不守周礼发展到东汉时期重定服制,遵循礼教,充分显示出儒家思想及冠服制度在政治上的强大向心力,这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成熟产生了重大影响。
1.1官宦服饰
1.1.1袍
袍服起源于上古时期,到了汉代,发达的社会经济使古老的袍服在形制、色彩、纹饰等各方面均有新的发展和变化。袍的服色历代均有规定,在汉代袍色以红为上,青绿次之。袍的形制,以大袍为多,袍袖部分收缩紧小。袍服的领和袖一般都用花边,花边的色彩、纹样较之衣服为素色,常用的有棱纹,花格纹等。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衣。另外也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袖也用花边装饰。袍服的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些还裁制成月牙弯曲之状[2]。
根据袍服襟摆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种类型。曲裾袍承袭流行于战国时期的深衣样式,即穿时将接长的前襟绕身曲转于后,多见于西汉时期。直裾袍是直襟衣,其衣长较曲裾袍为短,从领部曲斜至腋下的前襟直通于衣摆。
1.1.2禅衣
汉时仕宦平日燕居,则穿常服禅衣。禅衣即单衣,也即今称为衫,有长有短。古时长单衣叫襜褕,汉时很流行,与直裾袍相同,初为便服,东汉可作礼服。短单衣称为中单,秦始皇时期谓之衫。单衣除平时在家穿着外,也可以用于官员朝服,但只能作为衬衫,穿在袍服里面。它与袍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以单层布制成,也有曲裾,直裾之分及长短之别。
1.1.3深衣
深衣是汉代妇女的礼服,以曲裾为主。在外观上,衣襟更长,缠绕层更多,下摆增大呈喇叭状,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在穿着上腰身通常紧裹,腰带系在缠绕的衣襟末端,以防松散。由于这种深衣的斜领领口很低,能露出其内的多件里衣衣领,因而得名为“三重衣”。其袖型有宽窄两种,袖口大多镶边。深衣虽为连衣裳,而制作时犹上下分裁,中有缝连属为之。
1.2平民服饰
1.2.1女子服饰
1.2.1.1襦裙
襦裙是中国女子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两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纹样修饰的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形式。在汉朝,妇女日常生活中穿襦裙。襦是一种短衣,长度一般只到腰际,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穿时多配裙子,裙子很长,下垂至地。一般裙子上窄下宽,不施边缘,裙腰有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1.2.1.2舞女大袖衣
中国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和陶俑上留下了大量的舞人形象,这些舞人都身着大袖衣,这种大袖衣,衣袖宽博,大袖里有伸缩自如的“水袖”。它源于华夏民族的常服——宽衣大袖。但又以追求变化、流畅等动态美的需求而大胆加长,从而成为中国剧装中独具特色的“水袖”。“长袖善舞”以最简约的字眼说明了水袖在舞中的优势:在舞蹈时可以挥动舒卷衣袖,以衣袖的流动表现身姿的柔媚。在以宴饮乐物为主题的画像砖石上舞女的姿态更是刻画得潇洒自如,有翔鸾舞凤,飞燕惊鸿之感。
1.2.2男子服饰
1.2.2.1裤
汉人着裤。古代裤子皆无裆,只有两只裤管,又被称为“胫衣”,也称“绔”或“袴”。汉女有的着有裆裤,曰“穷裤”。穷裤有裆,但却不缝合,只用带子系结。它与胫衣相比,有明显的进步,胫衣只施于胫,膝盖以上一无所有;而穷裤则有所不同,它不仅上达于股,而且将裤身拉长,上连于腰,比胫衣多了层遮掩和保护[3]。后来,合裆的裤子从胡服传来,曰“裈”,是农夫、仆役和军人劳作行军作战时的服装。裈一般长过膝盖,比裈更短小的叫做“犊鼻裈”。在汉代,裤由“胫衣”发展到“穷裤”,再发展到“裈”,使得一直在中原发展缓慢的裤子得以完善。
1.2.2.2襦服
汉代的儒生的常服,一般都遵古制,以襦服为雅。虽然刘邦轻视儒生,但大多数人还是比较喜欢儒服的。襦服的特点主要是方领。据《后汉书·儒林传》载,凡是穿上这种服装,举止行步都有一定得规矩,如不合这种规矩,就要入学再训练。
2汉代服饰的摹仿制作
曲裾深衣是汉代女子的典型服饰,它把汉朝服饰的端庄沉稳浑厚质朴的特色展露无疑。它最能体现女子的婀娜优雅,有着别样的风韵。本课题摹仿制作一款广袖曲裾深衣。在制作此款服饰时,选择服装面料很关键,此面料应具备:质地轻薄柔软、纹样灵动飘逸、色彩沉稳鲜艳等特点。
2.1曲裾深衣款式图
在参考出土实物照片以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整理了曲裾深衣的构型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摸索与实验,绘制了曲裾深衣的款式图,如图1所示。
图1曲裾深衣结构图
2.2曲裾深衣结构图
在参考出土实物照片以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整理了曲裾深衣的构型特征,并以现代人体尺寸160/84为基础绘制了曲裾袍的结构图。
由于汉代年代已久远,所供参考的实物和资料很少,所以在进行结构图绘制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对其版型进行摸索与更改。上衣的结构图沿袭了古代平面裁剪的方法(如图2所示);但由于下裳结构复杂,无史料参考,所以其结构图在绘制中结合了现代立体裁剪的方法,运用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共同完成了下裳的制图(如图3)。
该款服装摹仿汉代曲裾深衣制成,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上衣下裳分裁,腰部缝合而成。
●上衣分割平直;下裳裁剪灵活,同时运用了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
●有装饰性极强的缘边,使服装轮廓分明。
●袖子呈广袖状,袖口收紧。
●曲裾围绕腰间4周。
图2上衣结构图
图3下裳结构图
2.3曲裾深衣实物图
实物图如图4所示。
图4曲裾深衣实物图
3汉代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的普及与设计
伴随着汉服的复兴,汉代服饰也从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普及。不可否认,在巴黎服装节上,蕴涵中国服装元素的衣服是越来越多[6],但放眼望去,大多还是盘扣、立领、刺绣、大襟,而将汉代服饰特点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作品却很少。汉代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汉朝服饰更是在中国服饰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沉稳大气的交领、轻盈飘逸的广袖、飞扬灵动的纹样、以及热情奔放的色彩,华美而不失高雅,浑厚又不失活泼。如果将这些元素都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一定会突显一番别具特色的中国风味。
图5现代设计款式
结合汉代服饰的诸多特点,设计制作出一款服装,如图5,具有如下特点:
●面料的选取符合汉代服饰的纹样及色彩的搭配特色。
●领子的设计结合汉代交领特征。
●装饰腰带与汉服中的腰带有异曲同工之处。
●下裙的设计既有现代气球裙的缩影,又有汉代服饰袖型的痕迹。
4结论
通过对汉代服饰的系统分析、研究、归纳、整合,本论文得到以下结论: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其衣冠服饰从秦朝的不用旧制,不守周礼发展到东汉时期重定服制,遵循礼教。系统整理汉代服饰体系构成,归纳总结汉代服饰特征。
对汉代服饰的特征进行了现代应用,汉代服饰中的众多闪光元素是我们进行现代服装创作的灵感与源泉。
参考文献
[1]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269.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1版.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83.
[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第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83.
[4]程帆.我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第1版.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88:171.
[5]华梅.服饰社会学.第1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87.
[6]JamesLaver.Costume&Fashion.Thefirstedition.NewYork:ThamesandHudson,Inc,1996:283.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