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王堆汉墓《丧服图》题记所反映的“本服”观念——从“服术”的角度看《丧服图》的复原方案
2014年6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完成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以下简称《简帛集成》),并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在《简帛集成》中,北京大学董珊是《丧服图》的整理者1,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胡平生新的断读意见,重新复原了《丧服图》,并对马王堆《丧服图》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其后,《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六辑发表了程少轩《马王堆汉墓〈丧服图〉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文2,文章对马王堆《丧服图》的研究做了细致的文献梳理,并再次进行了复原。程少轩在《新探》一文中,对过往马王堆《丧服图》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了非常好的讨论,对《丧服图》整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诸多补充意见,推进了学界对《丧服图》的认识,我们对文中多数结论表示同意。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丧服图》的复原方案继续加以讨论。
一、《丧服图》的两种复原方案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将《丧服图》题记文字迻录如下:
三年丧属服
廿五月而毕
行其年者父斩衰十三月而毕
祖父▄伯父▄昆〓弟〓之子〓孙
姑▄姊▄妹▄女子〓皆齍衰九月而毕
箸大功者皆七月▄小功▄轖皆如箸
以上“廿五月而毕”后的空行表示与后文“行其年者父斩衰十三月而毕”在图上相隔较远。曹学群在《马王堆汉墓丧服图简论》(以下简称《简论》)中对《丧服图》题记文字的点断如下:
三年丧,属服廿五月而毕。
行其年者父,斩衰十三月而毕。
祖父、伯父、昆弟、昆弟之子、子、孙,
姑、姊、妹、女子子,皆齍衰九月而毕。
箸大功者皆七月。
小功、轖皆如箸。
胡平生在《马王堆帛书<丧服图>所记丧服制度考论》(以下简称《考论》)中对曹学群的断句表示了不同意见4,并加以重新释读。胡平生的释读如下:
三年丧,属服廿五月而毕,行其年者父。
斩衰十三月而毕:祖父、伯父、昆弟、昆弟之子、子、孙。
姑、姊、妹、女子子,皆齍衰九月而毕。
箸大功者皆七月。
小功、轖皆如箸。
促使胡平生提出新方案的原因是其认识到“这样释读、理解与传世文献显然有较大的矛盾”。据此,胡平生认为“由于题记被分割成为左右两块,使释读者有一种误解,似乎右面两行应当单独成句”6。也就是说,胡平生认识到根据曹学群的点断方案来理解《丧服图》,会与传世礼书的记载产生很大的出入,所以推出了新的方案。然而,新的方案虽说在丧服的服期上能与传世文献相合,但在服制上却与丧服文献大相径庭7,而胡平生将其归结为“汉初丧服制度加重的原因”。
关于《丧服图》上部题记文字的点断释读,学界信从胡平生意见的还有《简帛集成》中《丧服图》的整理者董珊以及复旦大学程少轩二位学者。董珊的复原意见,主要刊于《简帛集成》中《丧服图》的部分。除见于《集成》外,又见其未刊稿《丧服图校注》8,后者有具体的复原方案,程少轩《新探》文末附有该图。
由于《简帛集成》使用了胡平生对于题记的新断读方案,所以胡平生方案逐步取得了主流地位。在“纪念马王堆发掘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胡平生对诸家方案做了逐一评述,坚持认为《考论》的释读点断是正确的,并进一步判断:“我们怀疑这应该是当时广泛传抄的普及丧礼知识、介绍丧服制度的读品”,“这张《丧服图》可能是《仪礼》、《礼记》所载的复杂的丧服制度的一种简化版,它要以最简略的形式和文字将原本十分复杂的亲属关系之丧服丧期讲明,以最直观的图表形式标示,所谓的‘丧服加重,丧期相同’,大概是将复杂的制度整齐划一时的调整。由于丧期不变,我们认为从丧服制度的角度来说,并无实质性的差异。”9
由于胡平生断读方案不但没能够弥合曹学群断读与传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