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七十二寨侗女童代表性服饰研究

    摘要:

    七十二寨侗女童的服饰按照穿着场合分为日常装和盛装,代表性的服饰有童帽、腰带、围腰、背儿带。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献研究,对七十二寨侗女童的主体性服饰和辅助性服饰进行调研,并探寻服饰的承载空间,认为女童服饰的传承离不开民俗节日、人生礼仪、生产技术以及民族心理。

    关键词:七十二寨侗族;女童服饰;承载空间;

    作者简介:全克楠(1992-),女,河南邓州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文创产业及艺术管理。;张顺爱(1965-),女,朝鲜族,黑龙江汤原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服饰、服饰文化、服饰社会心理学。;

    七十二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榕江县,包括有乐里、本里、瑞里、保里、往里以及高平,归基、兴隆,及平阳乡的羊社、列辰、俾友、归备、硐里、平永镇的平寨、柳兴等大大小小的七十几个自然寨。“七十二寨侗”属于榕江县一个侗族支系,指居住在七十二寨区域的侗族村寨,不包括杂居其间的其它民族。本文中的女童意为未举行“及笈”之礼,即15周岁以下的女孩。在七十二寨侗16岁是区分女孩日常装中着裤子和着裙子的年龄分界线,日常穿着裙子意味着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也摒弃了一些小女孩的服饰品,如童帽等。女童服装分为日常装和盛装,其上衣款式皆为圆领右衽型,一般都是根据大人的服饰款式加以裁剪制作,大部分童装具有明显的成人化的倾向。女童的服饰以童帽、背儿带、围腰与腰带最常见,且装饰复杂,具有代表性。

    1 女童主体性服饰

    女童服饰按照穿着场合可分为日常装和盛装。女童日常装上衣是圆领右衽小襟型,衣身和衣袖属于紧身型,不像成年女性那么宽松,两边侧缝有10厘米左右的开衩,下摆呈圆弧形,衣长完全遮住臀部,类似成年女性上衣的缩小版,当地人称“小襟衣”。胸襟和袖口处都有手工刺绣的装饰图案,与成年女性的不同之处在于女童的胸襟处绣花是从左肩下方斜下腋下,呈s型,多出了领子一周的花边围边。便装小襟衣的面料多为棉布或者自织的土布,夏秋季节温度适宜时所穿的颜色多为蓝色与白色,春冬寒冷时穿着紫黑色的侗布上衣。女童裤一般为藏青色或蓝色的长筒裤,裤脚处绣有花草、动物等图案,有的裤子为纯色。

系脖型围腰
    图1 系脖型围腰

    女童盛装穿着的小襟衣形制与便装一致,圆领右衽、修身、侧边开衩、袖口和胸襟处有装饰图案等。不同之处在于盛装的小襟衣多使用自织的侗布制作,或者是市场上购买的鲜艳靓丽的绸缎制作。盛装时下穿黑色百褶裙和筒裤,百褶裙由自织自染的土布制作而成,面料挺刮,走起路来沙沙作响。

    2 辅助性配饰

    2.1围腰

    2.1.1系脖型围腰


    围腰是与女童盛装相搭配的重要配饰。女童的围腰按照穿戴方式可分为系脖型和系腰型。系脖式围腰为七八岁以下的女童着盛装时穿戴(如图1),女童大多从三岁之后开始着盛装,七八岁以下的女童对盛装的自理能力较弱,为防止围腰脱落,而将其设计为系脖式。系脖式围腰分为上下两个相连的部分,上面的部分贴合人体,两边是弧形,类似女性的胸兜,下面是长方形,并在颈部用细细的带子、腰部用五到七厘米宽的带子作系带以固定,带子尾端往往有单独的“锁”状物作装饰。系脖式围腰主要由六个或十个绣花板块组成,上面为一片、下面一个长方形或两个长方形绣块、中心主体绣块一片。

    2.1.2系腰型围腰

    系腰型围腰是在腰间系带以固定,按照面料可以分为侗布围腰和彩色围腰(图2)。侗布制作的围腰,由一块梯形状的侗布与两条绣带组成,到膝盖以下小腿中部位置。腰头处为长方形绣块装饰,紧挨着腰头的下端有左右对称的两个三角形绣片装饰,围腰底边缀有各色线穗,穗下缀有细小银珠。围腰的大小,根据女童年龄而用布。

    彩色围腰的制作面料多为彩色绸缎。当地女性也会选择其他的材料来制作围腰,以彩色绸缎围腰为例:它是由一块长方形绣块和两条腰带组成,腰带由彩色丝绸和绣块装饰拼合而成,系扎时露出绣块装饰。围腰的面料内侧是以自织的普通白棉布做底,外侧是彩色的绸缎,并且根据个人喜爱绣制图案纹样作装饰。围腰上的纹样绣块装饰一般分为腰头花边、外围四边、内围四边和中间大花四个部分。各个部分的纹样装饰有所不同,如腰头花边为长方形,荷叶形底,图案以龙、凤为主,配有蝴蝶、鱼、花草等。围腰正中部位有主体图案装饰,如双龙、对凤、蝴蝶、蜘蛛等,也有龙凤、龙鱼、蝴蝶和花等搭配。彩色绸缎围腰整个图案层层叠叠,虽满地铺陈,但纹样清晰,层次感强。云钩、鱼尾、荷叶、波浪造型别致,富于变化、和谐统一,突出了龙凤呈祥、鱼欢鸟鸣的主题,充满喜气洋洋,雍容华贵的气息。

    2.2 腰带

    女童的日常装侗布上衣一般没有围腰,而是一条长的白色绣花腰带,从前腰穿过,在后腰打结,留出一定的长度。腰带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系紧腰部起到保暖的作用,它是女性点缀服装色彩,塑造形体美的一个重要物件。按照传统习俗,腰带是七十二寨侗未婚女性特别是女童日常装的重要配饰之一,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年轻的已婚女性也会佩戴。

    腰带属于“侗锦”中的“素锦”,即由黑白两色、黑蓝两色或者蓝白两色织成,一般以白为经,蓝黑为纬,经纬互为花纹,即一阴一阳两面起花[1]。属于通经通纬的织造方法,可以在织布机上直接织造出所需长宽的腰带。女童一般拥有两到三条腰带,成年之后也会有三到四条,每个人所拥有的腰带上面的装饰图案也有所不同,织字的较多,如图3所示,一条织有“正”、“元”、“王”等字的腰带。

    2.3童帽

    七十二寨侗族的童帽,全是手工绣制,帽子上一般镶嵌有银观音、玉石观音以及狮子、和尚、老虎等的图像,并用小银链挂着铜铃或银钩,华丽高贵,体现出长辈对孩子的爱。一般在重大节日活动或吃酒席中佩戴,价格在几千上万元不等。有的童帽是传家宝,经过一代一代传下来,也有的是当地女性根据市场流行而自主设计制作的,比较常见的是改良旧时童帽形制而来的创新款式。童帽的制作材料多选用棉布和彩色绸缎,童帽具有保暖、避暑、舒适、美观、实用等功能,也是显示女性心灵手巧的一种方式,另外还可以提高儿童服装的整体美感。童帽根据气候可以分为凉帽和棉帽,根据穿着场合可分为日常帽和盛装童帽。

    2.3.1空心帽

    空心帽也叫无顶帽,无帽顶、上窄下宽、帽的周围用丝线绣有各种花草、菱钩等图案,装饰有玉石、银坠、佛像等事物,多为冬季佩戴。形式相对简单,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款式。当下比较常见的是新式空心帽,做之前需要先做样板,然后裁剪、绣花、缝合等,帽檐前端也装饰有动物银像,银像下有银吊坠,帽两端向上翘起,形似菱钩,这款空心帽也可以搭配银花使用,多为2-3岁以后的女童盛装参加活动时戴。

    2.3.2楼鼎帽

    楼鼎帽有帽顶,多为天冷时佩戴,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大多楼鼎帽两侧帽耳翘起,帽耳里缝有白羊毛,帽耳下贴有银铜人像、玉石头像等装饰,有和尚头、老虎头、狮子头等各种各样的图案,帽子后面有铜铃和各种图案银钩(如图4)。

    2.3.3帽子尾

    女童帽还有一种不常见的帽子尾,因帽子后面有个尾披在脖子上而得名,这款帽子保暖性优于其他几款。帽檐有一块贴合的绣片装饰,上面装饰有玉佛以及其他动物图像,帽子后面有银饰吊坠,帽顶端有白色的毛绒装饰。

    2.3.4百合帽

    百合帽属于春秋季凉帽,百合帽的工艺较为复杂,花型装饰相对多样,既有百合花瓣,也有螺旋型花,上面绣有龙、鱼等图案。帽子两侧有耳朵,头顶有透气的绒布,帽顶有一排连续的三角形,上面点缀着毛线做成的彩色小花(如图5)。

楼鼎帽
    图4楼鼎帽

百合帽

    图5百合帽

围腰
    图2侗布围腰与彩色绸缎围腰

腰带
    图3织有“正”、“元”、“王”等字的腰带


机绣背儿带
    图6机绣背儿带

    2.4背儿带

    用以背负孩子的襁褓,俗称背儿带,又称为背扇。七十二寨侗背儿带为长方形,造型由背扇心、背扇脚(背扇尾)、背扇手和盖帕四部分组成。背扇心宽约40厘米,用来固定孩子,上面往往装有口袋,可以给孩子装鸡蛋或其他零食。背扇脚一般长于背扇心,背扇手是约8-12厘米宽的长带,长约70厘米,盖帕一般等宽或略宽于背扇心,天晴下雨都用它来遮护小孩的头部。背儿带更多地体现了实用价值,七十二寨侗族背儿带从用途上来划分,可以分为日常劳作用和节日活动用,两者皆呈“T”形,只是面料和装饰工艺简易不一。日常劳作用的背儿带颜色稍微素净,绣花面积有所减小,而且极有可能是机绣品(如图6)。而走亲串友、节日盛会时所用的背儿带往往在背扇心背扇脚手工绣满了装饰纹样,其色彩斑斓,并集龙凤,花鸟,蝴蝶,蜻蜓等纹样于一体,呈百龙聚会,百花齐放,百鸟争翔之态(如图7)。

    3女童服饰的承载空间

    每个民族的服饰传统总会受到该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并且会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而发生变化,同时服饰的传承与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因此,通过分析七十二寨侗的人生礼仪、民俗节日、生产技术与民族心理,我们可以寻找服饰的承载空间。

    3.1人生礼仪

    女童出生之后得到的第一份礼物便是来自外婆家送的侗布、背儿带、鞋子等。七十二寨侗族的诞生礼俗,一般分为妊娠分娩、打三朝、满月、周岁四个礼俗阶段。三朝酒一般选择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或第七天,第十一天举行,以七天的较多。外婆家带领祝贺队伍去送贺礼,外婆的礼物多是新衣、背带、侗布等,舅妈等亲戚送的多是鸡、蛋、糯米等。满月那天,首先为婴儿剃发,满月的婴儿在亲人的陪同下去外婆家,一般都由子女双全的老妇人来背婴儿,并且带糯米饭、鸡、鸭、猪肉等礼品,外婆家有的为婴儿操办酒席,外婆家的家族都来祝贺,当地称为“出月”。外婆家亲人送些钱财,作为婴儿满月的压岁钱。婴儿满周岁要举行周岁礼,外婆家人前来祝贺,外婆家送布、衣、鞋、外加酒和米,主人家只办一两桌饭菜招待客人,举办周岁礼后,一个人的诞生礼俗便告一段落,以后一般很少再举办生日纪念之类的礼俗[3]。

纯手工绣背儿带
    图7 纯手工绣背儿带

    3.2民俗节日

    七十二寨侗族的民俗节日与活动多种多样,萨玛节、一年一度的侗年节、吃新节、二月二祭桥节、清明节“挂清”祭祀活动、三月三“吃社饭”、每个季度末的斗牛节、四月八“乌饭节”、五月初五“小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等,与节日相关的有饮食、礼仪活动以及服饰,比如侗年节、萨玛节、斗牛节等,女童多跟随家中女性长辈着盛装参加节日活动。女童盛装装扮格外用心,外罩衣、披肩、围腰、百褶裙、绣花鞋、童帽等服饰样样齐全,而且搭配各种银饰,像精致的小公主。女童的服饰往往彰显着母亲的织绣水平,节日盛会也是母亲展现女儿美丽的场合之一。

    3.3生产技术

    女童服饰的制作,从种棉、纺纱、织布、染布、裁剪、缝纫拼合到细节点缀整理等多道工序都十分讲究,而且极其考验女性的智慧与耐心。女性大多从小就练习纺纱织布、刺绣等工艺,不仅为自己制作衣服,也便于将来为自己的后代制作服饰,这是侗族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习俗,也是服饰得以传承的基础。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生产技术在年轻一代女性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

    3.4民族心理

    首先是求福庇佑心理。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和自然经济之后,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世界的懵懂,服饰上出现了图腾保佑图案。童帽上的罗汉、观音、菩萨、动物等装饰,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祈求神灵保佑,避灾辟邪等心理。背带正中往往绣上圆圆的太阳,在侗家人心中,太阳即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现,因为侗族对最高祖母神萨岁的崇拜,最初是一种太阳图腾崇拜,在萨坛上那把半张开的红伞即是太阳的象征;同时太阳能带来光明,驱走黑暗,邪魔和鬼怪,它是儿童的保护神,绣上光芒四射的太阳,它能长保儿女平安,健康成长。

    再者是爱美爱新心理。每一位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女儿有漂亮的新衣服穿,而且可以在参加节日活动时得到他人的赞赏。女性农闲时总会保持着为家人制作服饰,特别是给女儿缝制衣服的习惯,保证女童在节日盛会或其他场合中有新衣穿,而穿旧了的服饰往往会细心地存放在箱子里,不会随意丢弃。女儿的服饰往往代表着母亲浓浓的爱意,也是外人评价女性心灵手巧的参考物。

    4小结

    七十二寨侗女性爱美爱新,而且服饰制作的重心倾向于女童,将女童打扮得漂漂亮亮似乎是每一位母亲的心愿。盛装是女童服饰中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配件最齐全的,它代表着母亲的手工艺水平,以及母亲浓浓的爱意。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即使是盛装也面临着消亡的可能,探寻服饰的承载空间,可以从人生礼仪、民俗节日、生产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去挖掘、拯救、有效传承其民族服饰。

    参考文献

    [1]陈默溪.侗族的织绣艺术[J].贵州民族研究,1983,(1):129

    [2]王艳晖.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榕江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榕江县侗学研究会.七十二寨[M].德宏民族出版社,2014:114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