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的现状与问题——与和服的比较考察
一、汉服定义与概念的建构
什么是汉服?这是一个从汉服运动兴起以来就一直被质问的问题。虽然汉服运动的实践者将它定义为“汉族的服饰”,然而在面对外界“什么样的服饰能称之为汉民族的服饰?”的追问时,实践者们也试图从多方面角度进行解释。爱知大学的周星教授曾指出,当代人对汉服的定义主要围绕“起源”“连续性”和“纯粹性”展开。[1]
以起源为界定者,大致都倾向于汉服起源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直至清初因“剃发易服”而逐渐消亡。对此持反对态度的人认为,无论是黄帝是否存在,还是具体的形成时间与过程,都还有待考据。且若说“汉族人发明的服饰就是汉服”,那么中山装是中国汉族人在近代发明的,显然它并非实践者们所指的“汉服”,而唐代的“圆领袍”“袒领服”等皆起源于胡人服饰,但却又被实践者囊括在“汉服”范围中。以连续性为界定者认为,虽然历朝历代汉族服饰的样式风格都有所不同,却有着一脉相承的基本特征,例如平面剪裁、褒衣大袖、直领系带等。因此,不少实践者试图从历代服饰的一贯特征上去解释。然而,例如服饰均受到汉族服饰影响,因此,汉服所具备的基本特征日韩服饰也同样具备,这也是汉服常被误认为是和服或韩服的原因。还有不少汉服运动的实践者认为,汉服在风格上具有鲜明纯粹的汉族风格,有别与其他民族,却无视了汉族在与少数民族频繁交往的同时,服饰也在不断吸取异族风格,例如唐代服饰就吸收了大量的胡风,明代服饰也受到一些蒙古服饰风格的影响,甚至若单从视觉上看,汉服曲裾与和服的相似度相对而言反而会大于汉服曲裾与汉服袄裙的相似度。
汉服运动的实践者无法对汉服作出完美的定义,于是便有批判的声音指出“汉服”根本就是虚构的。然而对于这种否定,实践者自然认为是无稽之谈。众所周知,日本的民族服饰和服是根据汉族服饰发展而来的,既然“和服”是实际存在的,那么“汉服”又怎么会是虚构的呢?
对此,笔者在日本对和服的定义及概念进行了田野调查,试图找出其中缘由。日本词典《広辞苑》中对“和服”定义为“日本原有(本土)的衣服。着物。……洋服”(1)[2]2878。就该条解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和服为日本自古以来的本土服饰,它又叫作“着物”,即“和服=着物”,是一个相对于“洋服”的概念。
但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实际生活中“和服”的具体概念与词典中的定义其实并不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