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并举 扎实推进——惠安女服饰的传承与保护简
惠安女服饰在汉族服饰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惠安女服饰主要分布在惠安东部沿海的崇武、山霞、净峰、小岞等四个乡镇,其服饰、发型、生活习俗自成一体,其间虽略有差异,但其主格调结构上却同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惠安女服饰是在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其独特性。
一、惠安女服饰在传承中不断变化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这是现代人对惠安女服饰特点的高度概括。其实,惠安女服饰最初的样式和现在的服饰大相径庭。惠安女服饰的整体样式定型于唐朝,至宋代渐趋成熟,到了明末清初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接着又经历了几代人的传承,服饰才成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样式。惠安女服饰又以头饰和上衣的变化最为明显。
清末至20世纪20至30年代,两地主要的发型有“大头髻”、“贝只髻”。净峰、小岞妇女上衣主要穿大衭衫,上衣带领右斜衽开裾,长过膝,胸腰部宽,袖长及腕,宽袖口;崇武、山霞妇女以接袖衫为主,衣甚长,胸、腰、臀围宽阔,衣摆稍成弧形外展,袖口偏窄,最初为长袖,为的是在新婚时,掩面遮羞,等到第三天,才从袖长的一半处翻挽固定缝住。
20世纪30至50年代,两地主要的发型有“圆头”、“双髻头”、“目镜头”髻。净峰、小岞妇女大衭衫的长度逐渐缩短,以后一直缩到臀部(长一尺寸),宽度改变不多,袖长及腕,袖口稍缩,领高1寸;崇武、山霞妇女改穿缀做衫,明显对“接袖衫”作了各部位的收缩,衣沿的弧度增大,臀围的宽度加阔,领围上的刺绣图案由简单转向复杂,胸前、背后中线左右两边又增加缀做2块约6寸四方的黑色或褐红色布,布的四边角镶接四块小三角形有色布。
20世纪50至80年代,年轻的惠安女编长双辫,出现了黄斗笠、花头巾,中老年改梳“螺棕头”,也有梳“圆头”、“双髻头”。净峰、小岞妇女上衣的长度已不过脐,袖口缩到4寸;崇武、山霞妇女则为节约衫,衣长仅至脐位,衣袖长仅小臂的一半。两地衣服所使用的布料由原来的土产粗纱布、自织的苎布,改为“那润”、“的确良”、“东风绸”等。
现在,惠安女服饰基本保留了建国后的样式,不同的是中老年人梳传统发型的越来越少,衣服颜色更加丰富,出现了舞台装、改良装、混搭装。
二、惠女服饰面临的传承危机
2006年惠安女服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是,惠安女服饰的传承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社会环境的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各种新潮服饰推陈出新,人们的审美观也不断变化。追求新潮、时尚、个性成为年轻人的向往,她们不大愿意再穿传统服饰。现在流传的惠女服饰本是为了方便惠女劳作而创,时过境迁,原来从事渔耕的惠女,更多的是走工厂进企业。没有了风吹日晒,黄斗笠和花头巾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没有了大波大浪,短衫长裤也就显得不合时宜。一些风俗习惯也出现较大的变化,如隆重的结婚仪式,本应遵照当地习俗穿着惠女婚服,而如今却鲜能见之。
(二)惠安女服饰脆弱的传承机制
在约定俗成的传承过程中,以上四个区域的惠安女服饰制作工艺传承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崇武、山霞一带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属于母女传袭形态,而小岞、净峰等地的属于师徒传袭形态。随着时代的进步,崇武、山霞一带“不会制作惠女服饰的姑娘就嫁不出去”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女儿向母亲学习制作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专门的裁缝师傅;小岞、净峰等地原来专门制作传统服饰的裁缝师傅,由于收入微薄,纷纷改行,目前还掌握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师傅已经很少了。惠安女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随着老艺人年纪的增长,加上后继无人,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俊的挑战。
三、惠安女服饰的保护措施
如何让惠安女服饰在顺应社会适应时代中传承发展,是重中之重。惠安县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更是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系统地收集、记录和整理惠安女服饰文化
与惠安女服饰相关史料短缺,但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有关惠安女服饰的摄影作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相继问世,不断充实了惠安女服饰资料库。如融影、诗、书艺术精品为一体的《中国惠安女》一书;把目光聚焦在惠女服饰的刺绣上,展现惠女服饰与刺绣艺术美感的画册《惠安女服饰与刺绣》;讲述惠安女生活的小说《双镯》,电视剧《海岬女》和《小城故事》;报告文学《中国传奇惠安女》;外宣专题片《惠安之歌》、《惠安女》、《舌尖上的惠安》等;编排惠安女的相关舞蹈,如《木麻黄的故事》、《海网渔歌》、《姑嫂绣》、《赶送节》、《好年冬》。惠安县文化馆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惠安女服饰的保护单位,做了大量的工作:自2012年起,每年都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女服饰争取专项保护资金,重点用于扶持传习所建立惠安女服饰展览馆,收购和保存惠安女服饰;2016年,组织拍摄了《惠女服饰访谈》、《惠安女服饰——卷熨条》、《惠安女腰链》、《惠安女斗笠》4部抢救性记录录像;2017年,又重新整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材料,出版了《惠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其中就包括惠安女服饰的相关资料;2018年组织拍摄了一组小岞、净峰地区惠安女头饰的照片及梳妆过程,接下来还将拍摄《惠安女服饰刺绣技艺》等抢救性纪录片。
(二)保护惠安女服饰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要保护惠安女服饰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关键是提高大家对惠安女服饰的认同感,自觉自愿地传承。惠安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积极报道宣传惠安女服饰;通过惠安城市品牌标识推介活动,扩大了惠安女服饰的影响力。在这样的宣传保护下,惠安女服饰得到了更多的肯定,一些年轻的惠安女又选择穿起传统服饰。近几年,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惠安县在崇武、山霞、小岞闽南生态保护重点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惠安女服饰民俗展示活动。例如,小岞惠女传习所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千年古韵味·岞港惠女情”乡村旅游文化活动、惠安女民俗现场秀,大岞惠女传习所开展的惠女文化与旗袍文化沙龙行动、惠安女民俗采风活动、惠安女与蟳埔女交流活动,崇武惠安女服饰传习所开展的“惠安女服饰校园传承活动”。此外,我县还结合当地庙会、庆典和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如小岞数千人进香巡境活动,惠安女服饰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为惠安女服饰的存在创造了文化空间和生态环境。
(三)推行传统服饰的同时鼓励适度优化
纵观惠安女服饰的传承,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惠安女就业领域不断拓宽,从传统的农业、渔业,发展到石雕、交通运输、服装鞋帽、商业、饮食等,原来适用于渔业生产的惠安女传统服饰已不能适应多行业的需要。惠安女传统服饰从制作到完工若全靠手工制作,至少需要一星期,手工制作的成本也较大,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惠安县制定相关政策、设立惠安女服饰传承与保护专项资金,既鼓励传统服饰的制作,使传统的内涵具有保真性、完整性,又鼓励适度优化传统服饰,使之制作更快捷,穿着更方便、舒适,以焕发新的生命力。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惠安女服饰,有传统手工制作的也有利用机器大批量生产的,有传统样式的也有色彩、款式夸张些的舞台服装。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服饰的精髓,也要寻求惠安女服饰与现代化之间的结合点。通过优化创新,让惠安女服饰符合大众的审美观,让身着惠安女服饰的年轻人有一种现代感、时尚感,让年轻一代更愿意接受,这样才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四)保护和培养掌握惠安女服饰制作技艺的艺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绵延不绝的核心,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建立非遗传习所是保护非遗的重中之重。惠安县文化馆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惠安女服饰的保护单位,建立各级惠安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库和数据库,包括文字、图片、录像资料。文化馆每年还为传承人争取一定的补助资金,用于资助传承人购置制作惠女服饰的平车、裁剪机、裁剪床等机械设备,公益性宣传展示活动,设立传习所。目前,惠安县重点扶持的传习所有:泉州市惠安女服饰传习所(詹国平)、小岞惠女服饰传习所(李丽英)、和大岞惠女服饰传习所(曾梅霞)。接下来,我们还将深入调查,发现更多掌握惠安女服饰制作的艺人,鼓励他们授徒传艺,提供条件给他们培养新人。
(五)开展惠女服饰进校园活动
学校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域。开展惠安女服饰进校园活动,可以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惠安女服饰文化资源保护的自觉和自信,让他们在耳濡目染和活动参与中感受惠安女服饰的魅力,促进服饰的传承、发展、创新。如惠安县文化馆在惠安实验幼儿园建立了“我是小小惠安女”试点园,创设“惠女特色”校园文化。通过创建“惠女之家”、开展“惠女摄影展”、“惠女服饰图片展”、“惠女画展”、“惠女服饰表演”、“惠女斗笠操”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惠安女生活,加深对惠安女服饰的了解,增强对惠安女服饰的认同感。六一节崇武惠安女服饰传习所举办的“惠安女服饰校园传承活动”,崇武十几家幼儿园的小朋友,身穿传统服饰为观众献上一台惠女风情大型文艺表演,以他们的方式宣传和展示惠安女服饰文化。有的学校还自编惠安女服饰的相关教材,聘请传承人到学校授课,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惠安女服饰文化的魅力。
惠安女服饰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它的传承是一个继承传统与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交织的过程。它需要新一代的惠安女自觉自愿地传承,也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才能为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
惠女服饰,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花头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衬出惠女含蓄和恬静的美。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大量惠安女外出经商、求学、打工,带来了新的文化生活信息,对传统的生产、生活消费习俗产生了很大冲击,惠安女服饰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发生了较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惠安女穿起了茄克衫和束管裤,慢慢地时尚化了,35岁以下的惠安女已经几乎不穿传统服饰。此外,年长的惠安女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随着上述区域着此异服的中、老年劳动妇女人数的逐渐减少,加上专司缝制此类服饰的裁缝师傅及传承人或消失或改行,尤其精于刺绣纹样的人则更少,惠安女服饰大有被现代服饰取而代之的危险,有人甚至大胆预测,惠安女的服饰再过十年,或许将难得一见了。
参考文献
[1]牛黎,崔荣荣,高卫东.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1.
[2]黄灿艺.惠安女传统服饰文化的危机和保护[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5):36-39.
[3]刘丹,郑向敏.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弱化现象与保护初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02):62-66.
[4]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女服饰申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