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艺术学语境下的苗族文化——贞丰型苗族背扇艺术引发的文化思考

族群艺术学语境下的苗族文化——贞丰型苗族背扇艺术引发的文化思考

    苗族背扇与服饰一样,往往与苗族生产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这种民族工艺的时代性烙印,不但是其阶段性历史和文化的侧证,也是发现苗族局部迁徙活态的科学文献。居住在贵州黔东南黄平一带的“黑苗”,有一部分在清代中后期迁徙到黔西南和安顺一带。从族群艺术的角度,对迁徙到西部方言区这部分“黑苗”族群的背扇艺术进行工艺符码的文化解码。该支系的文化嬗变的过程,证明了人类学界对于民族迁徙比较倚重的“文化最小变化原则”在特定的族群内不一定通行。

 

      族群艺术学这一概念是近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梁久教授提出的,它既是民族艺术学的分支,又是工艺美术学的分支,旨在把民族艺术和工艺美术放到具体的族群和民族支系中去探讨。民族艺术和工艺美术都是非常宽泛的概念,民族艺术包括不同民族和同一民族不同区域的艺术门类;工艺美术包括工艺技艺、材料、造型和文化内涵等。族群艺术学则把视野放到特定生态背景下的具体的聚落群体,在特殊的时间段落中其艺术的表现与变化,以及所承载的艺术学、历史学、地理学等人文方面的实证。因此,在它的聚合中,使读者能够真正细致地观看到民族艺术真实具体的细节和脉络,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解构。这是一门科学务实的学科和方法。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上经历了5次大迁徙。定居西南后,不同的支系仍然处于不同规模的迁徙之中。在研究苗族历史和文化变迁时,经常会用到一个比较通行的原则———“文化的最小变化”原则。“文化最小变化原则”说的是少数民族在迁徙过程中,迁徙的时空比较近的,由于时间短空间近,其文化的保存和保持比较完好。“文化的最小变化”原则的空间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文化空间,指的是文化的氛围和样式比较接近;其二是生态空间,指的是生存背景比较接近。反之,少数民族在迁徙过程中,迁徙时空比较远久的,由于时间长、空间远,其文化的保存和保持就要破碎和流失得较多。

 

    然而,我们从一条贞丰型苗族背扇来对此进行分析,发现在族群艺术学语境下,“文化的最小变化”原则并非通行原则。生活在贵州黄平、施秉、凯里、福泉、瓮安一带的苗族与生活在苗族西部方言区范围内的贞丰一带的一支苗族族群历史上曾同属于“黑苗”,由于多种原因,一支苗族于200年前脱离&ldq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