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传统服饰装饰浅析
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结晶。客家传统服饰文化是客家人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是客家民系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的显性表现。现今对客家相关领域的研究数不胜数,领域宽泛,但是就客家服饰中所出现的装饰手法这一方面并没有过多研究。通过对客家服饰的整体了解,查找客家服饰文化与其他民族服饰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客家服饰与中原服饰的继承与变化关系,揭示客家民系在历史的变迁下所包含在服饰装饰中的独特客家人文精神。
1. 客家传统服饰装饰手法的源流与特征
客家民系源自中原,从属于汉族。客家服饰的大部分装饰手法也同样来源于中原,历史记载中的中原服饰相对客家服饰而言样式更为华丽,色彩更为丰富,装饰手法更为繁杂,装饰面积也更夸张一些。作为一个地区发展的最外在、最显性的标志,中原地区的传统服饰不论从整体还是细节来说都较为华丽。明快鲜艳的服饰色彩展现了中原人民的热情奔放,现今所能发现的中原服饰的色彩搭配运用的对比色较多,常用红底绿花、蓝底红花、黑底红花等颜色鲜明的搭配[1]。又因中原地区浓厚的等级制度,深沉质朴的颜色也使用频繁,如藏青、藏蓝、黑灰色系等。从装饰手法来看,中原地区服饰装饰较传统客家服饰更为繁杂,特别是皇室贵族的服饰装饰可以称作是最精湛的技艺。历代皇室贵族服饰中的装饰手法有镶、嵌、绲、刺绣等,客家作为中原汉族民系的重要一支,其传统服饰同样具有这些装饰手法。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最终聚居于赣闽粤地区,历史的变迁使得客家服饰在保留原有中原服饰特色的同时又与当地少数民族服饰相结合,客家服饰的变化影响促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装饰文化。服装的装饰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平面装饰手法,另一种是立体装饰手法。平面装饰手法主要有图案装饰、色彩搭配和印染,立体装饰手法主要有雕刻、塑造、镶嵌、编织、提花等。客家传统服饰装饰手法以刺绣、印染、银饰为主,铺之以布贴、镂空等技术。
2. 客家传统服饰中的平面装饰
客家人是由历史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产生的多次从中原向南方移民的热潮下形成的一个汉族民系,服饰装饰很大程度上都保留有中原服饰装饰的特色,但也减少了一些中原服饰装饰过于繁杂的特点。客家服装装饰趋于简单,色彩装饰和印染为客家平面装饰的主要方法。
2.1 色彩装饰
从色彩装饰来看,在中原服饰色彩的鲜艳颜色和素雅颜色中,客家人选择保留后者。其主观原因在于历史迁徙的颠沛流离让客家人渴望安定并向往和平的生活,他们将大自然中蓝的天、白的云、黛色青山、黑褐土壤等这些蓝、白、灰、黑随处可见的颜色运用到客家服饰中去。这些受尽磨难、远离故土的人们也将怀乡念祖的情怀寄寓到这些不事张扬的色彩中,迁徙后的他们在陌生的异族他乡,做客于此也必然在当地人面前低调行事,而朴素的颜色是为了让人觉得老实本分,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客家人们也确实如此。其客观原因即客家人迁徙后的聚居地赣闽粤地区,这里盛产靛蓝,客家人就地取材将蓝色调制不同高纯度、低明度的蓝色[2]。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服饰“大襟衫”的色彩就是蓝色,以至于大襟衫的另一个名称就是“蓝衫”。此外,赣闽粤地区地形险要,且以山地丘陵为主,经常要去山林劳作的客家人为了减少清洗衣物的额外负担,这种耐脏的颜色则受到他们的喜爱并一直沿用至今。
2.2 印染装饰
印花布是客家传统纺织品中常见的花色面料,布料多是棉家机布和夏布,夏布的原材料苎麻是当地产量最多的一种纤维织物,印染所用色彩原料也是取自当地盛产的靛蓝。客家人用他们的智慧将随处可见的材料充分运用起来,制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服饰特色,充分展现出客家先民们对大自然物尽其用、取法自然的聪慧。
蓝印花布是客家印染技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蓝印花布运用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技术,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 1300 年历史,图 1 为传统蓝印花布。客家蓝印花布印染的技法也是极具智慧性的,最初的蓝印花布形成是用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在最初的印染过程中,需要随时随地关注印染的进程,稍有差池便会将所留白处的花纹晕染上,导致图案不清晰、整体效果不佳的毛病。客家人吸取教训得出了镂空刷白浆的方法,最终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传统蓝印花布制作流程是先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再通过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染色等多道工艺完成[3]。其中,印花图案的形成要通过手工刻板形式将所需花形在特殊纸板上用刻刀垂直刻印的手法刻出两块相同的花版,图 2 为刻刀刻板过程图。
印染时,将布夹在两个花版之间,然后再刮印浆料,之后将其浸入蓝靛染料中反复浸染。经过防染后的布匹在染料浸泡过程中染料不能浸入由防染浆形成的花纹,所以在染色、清洗完毕后的布匹就有了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蓝印花布了。
蓝白印花,初见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雅致美,随后便会带来一种淡淡的历史气息。这种印花布的图案多是一些简易的花朵,经过四方连续、重组、对称等多种形式组合在一起。花纹或大或小、排列规律又或者向外延伸而富有“节奏与韵律”的艺术美[4]。客家蓝印花布的应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服饰上,在被面、床单、桌布、包裹布、头巾、枕巾上均有运用。服饰上的运用多在围身裙、包头巾及年轻客家妇女的衣襟上。从审美特征来看,客家传统蓝印花布充满着原始、质朴及情感传达的独特之处,而这些蕴味的特殊之处与蓝印花图案简洁的自然之美相结合达到了一种给人难以忘怀的客家风情。
3.客家传统服饰中的立体装饰
客家服饰装饰手法中的立体装饰手法主要有雕塑、塑造、镶嵌、刺绣、布贴等形式。客家服饰的装饰手法仍然保留部分中原服饰中刺绣、银饰等手法,并吸收当地印染、拼接、贴布等技术,从而形成客家服饰中独具特色的装饰特征。
3.1 刺绣装饰
客家刺绣工艺是客家民间传统工艺,其作品是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形成的[5]。因历史的迁徙,客家刺绣工艺既保留了中原传统刺绣技法也吸收了所在地其他民族的工艺手法。因刺绣技法更能直观的将图案表现出来,刺绣在服饰中的运用也极为广泛。
客家刺绣传统纹样众多,客家妇女们常将其收录在本子上用于借鉴并代代相传。客家传统服饰上的刺绣多有边缘性。刺绣在客家服饰中的运用多在服装的领口、前襟、下摆、袖口、裤脚等边缘处,配饰上多用于围身裙的底摆边缘和上部、童帽的外部、鞋子两侧和鞋头处,以及儿童的围嘴和云肩等大面积刺绣。图案取材源自民间传统的吉祥图案,巧妙运用人物、花鸟、动物、文字等,以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多种手法创造出图案与寓意完美结合的美术样式[6]。传统刺绣纹样来自动植物、文字、几何形、人物故事和器物等,其所采用纹样的初衷都是源自图案所寄寓的吉祥寓意,例如童帽中的狮子、老虎等猛兽是长辈对儿童长大后能有所成就的殷切盼望,衣饰中的梅、兰、竹、菊、莲等则寓意穿着者能有冰清玉洁的品格等等,一些组合形图案则将这种寓意更为加深和丰富,例如鱼与莲、蝶与花、凤凰与牡丹等寓有着夫妻间恩爱与百年好合之意。
所谓刺绣,即通过针法的巧妙运用与色彩的搭配而成的一种手工艺技法。客家刺绣将中原刺绣与赣闽粤地区其他民族刺绣技法相结合,形成了客家独特的刺绣技法。常见的客家刺绣技法可分为直针、打籽、盘金钉线、贴布、锁针、编织、装饰性针法 7 个系列,这些系列又可细分为 2 7 种针法[7]。盘金绣便是吸收了粤绣的钉线技法,因粤绣中这种技法使用的纱线色彩光泽度高,常常用金、银线为绣线,所以其视觉上往往有流光溢彩之美,极尽奢华之感;打籽绣则典型运用了京绣的刺绣手法,即将绣线缠绕针尖打结而形成,称作“打籽”,将这些“籽”细密铺上就会呈现出立体的感觉,触觉上更为强烈;套针则运用苏绣的刺绣方法,套针又分为双套、单套、集套等不同套法,苏绣套针技法使绣品颜色富有渐变层次感,色彩更加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等,每个绣品的出现都需要巧妙地运用这些针法,才能达到所要的效果,每个刺绣品的完成都诠释着客家人的智慧。
从客家服饰刺绣装饰来看,刺绣所装饰位置大多在服饰的边缘处起点缀之用,由于客家服饰色彩大多较为质朴,且崇尚勤俭节约的客家人对夸张奢华的装饰往往不为所好,而用以色彩艳丽的刺绣图案做细节点缀不仅对单调的服饰增添了光彩,也保留了客家先民们淳朴、低调的风土民情。
3.2 布贴装饰
客家传统服饰布贴同刺绣工艺一般,都是产生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客家传统布贴装饰技法因贴布所选图案多以蝴蝶、祥云为主又称之为“挖云”,其常常出现在儿童服饰中或服装的边角处。布贴技法通常用到与之相匹的贴布绣刺绣技法,即沿所钉贴布图案的边缘处钉上一圈钉线使之牢固即可。传统布贴原料一般从做衣服时留下的边角料取得,经过剪样、拼贴、手工缝制等工艺精心缝制拼贴完成。客家传统贴布是民间所流传下来的民俗,随着历史的积淀在服饰文化中渗透开,其贴布图案选材传统,兼顾中原贴布工艺又结合当地贴布技巧。从客家现有的布贴服饰来看,布贴造型大多较为稚拙,如仿生童帽中的老虎、狗、猪等动物形态,也有如意祥云、抽象花朵等富有浪漫情怀的样式。因贴布主要以装饰为目的,颜色大多较为鲜艳明快,往往是一件普通衣裳的亮眼之处。虽然布贴是为装饰而生,但其原料通常为裁剪服装后的剩余布料,或者旧衣服上绞下的面料,这样的利用就显得格外朴素,也彰显着客家先民物尽其用的智慧。
布贴工艺与刺绣工艺雷同,但其不同之处在于其工艺表现方式,并且布贴工艺能将刺绣工艺包容,又发挥布贴所能产生的浮雕质感与真实感,使图案更有立体效果,更具动态美感[8]。客家儿童服饰中往往更能看到布贴形式的装饰,如图 3 所示客家布贴装饰的童帽,绣满刺绣的贴布用花瓣形贴布通过绣线钉在一块组成莲花样式,莲花花瓣片片分明,动态感十足,似一朵真实的盛开着的莲花。类似的还有虎头帽,活灵活现的虎头极为憨态可爱。最具代表性的布贴装饰的运用就是儿童的“百家衣”,也是客家地区传统的儿童服饰,一般由外婆赠送。百家衣即收集百家的不同色碎布,用布贴技法缝制而成,孩子穿百家的衣、吃百家的饭,这样成长下的孩子好喂养,能健康成长,寄托了客家人“采百家长者之阳气”,保佑子女长命百岁的美好意愿,图 4 即为拼色式百家衣。客家布贴的运用不仅在于其外观的装饰美,而更在于蕴含其中的深刻含义。
3.3 银饰装饰
客家银饰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比较陌生,它没有苗族银饰那般绚丽夺目,没有中原银饰的那般精雕细琢,但它同样寄寓“银”在人们心中能够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客家服饰中的银饰一般为银扣或 银 铃 帽 等。银扣,可分为银链扣及银扣两种。普通银扣一般常见于客家大襟衫的衣襟处,造型大多以简约琵琶扣、双球扣等,纹样图案有花卉及凤凰等。银链扣一般出现在围身裙上部装饰花边上,主要以装饰为主,没多大实用意义。图 5 所示银铃帽,是儿童童帽中的一种,因其装饰品主要为银制品故称之为银铃帽。铃帽中的银饰造型图案较为丰富,且多以神仙人物像为主,例如八仙、罗汉、观音等,或以能辟邪消灾的图腾纹样通过浮雕工艺表现在银饰上。民间流传着清脆的银铃声可以驱散妖魔、保佑吉祥的说法,长辈为了孩子们能平安长大,所以垂于帽边的银饰吊坠在客家童帽中常常可以见到,如图 6 所示。
客家银饰工艺制作极为精湛,往往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制作出形态各异、造型别致的银饰。一套银饰,首先要进行图样设计,但打制银器的师傅们在学徒时期就已将这些样式烂熟于心,所以在打制银饰的准备工作中这一步通常会省略,接下来便是熔炼注模,将银料熔融成液态状,足够稀释后将其倒入模具中,在银料还未变凉时将其捶打成所要的大致形状,利用各种錾花工具在银料上做出图纹,并镶嵌其他装饰物,整套银饰的零部件完成后组合焊接形成完整的饰品,这时的银饰通常会出现瑕疵,制银的最后一步便是通过精细的调整来修正这些不足之处[9]。美丽的银饰装饰在服装上面,佩戴它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畏感,里面包含着客家先民们对神的崇敬之心以及长辈们对晚辈祈求而来的祝福。
4.结语
服装上的装饰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目的便是用来美化服装,满足人的视觉审美需求。装饰既是艺术性的,也是功能性的。客家服饰色彩特有的黑、灰、蓝、白搭配,是呼应了自然的颜色,在遇到危险时具有隐蔽特性;客家刺绣、布贴装饰,艳丽的色块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不同的图腾纹样又寄托着客家人对美好愿景的祈求;客家银饰装饰,除了佩戴银饰所具有的庄严感外,坚硬的银饰器物也对生活中遇到的小困难有很好的解决作用。不论是刺绣装饰还是布贴装饰,亦或是银饰装饰还是印染技法,在客家先民的智慧之下,艺术性与功能性并存。客家服装仅仅保留了中原汉民服饰宽大衣襟的外部造型,将华丽的装饰减少,剩下的装饰体现了他们对故土的思念及安定生活寄寓的无限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蕴锦.中原传统民间服饰吉祥图案的女红装饰技艺[J].山东纺织经济,20 1 6,(1):4 6-4 9.
[2] 肖承光,刘勇勤.客家服饰中的蓝色情节[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 3,(3):9 9-1 00.
[3] 田 甜.南 通 蓝 印 花 布 元 素 在 现 代 服 装 设 计 中 的 应 用
[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 1 2.
[4] 金鉴梅.中国传统印染艺术特征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 1 6.
[5] 李 霞.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 1 3.
[6] 刘运娟,陈东升.客家传统服饰刺绣图案[J].纺织学报,20 1 2,3 3(7):11 6-11 9.
[7] 王永健.客家传统刺绣与绣法分析[J].民间美术,20 11,4(2):5 2-55.
[8] 李 鹏.湖北民间布贴艺术在服装装饰上的运用[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 1 2.
[9] 薛 寒.闽东畲族银饰装饰艺术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