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白族服饰流变及原因浅析
真、善、美是人类的三大价值追求。其中,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和灿烂。从表现形式来看,“美”可分为内在之美和外在之美两大类。然而,无论是内在之美还是外在之美,不同人群对事物的美的要求表现出了不同的标准,也就是不同的审美体验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价值。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人民,以勤劳、善良和对美的不懈追求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绚丽多彩的白族视觉美学文化。扎染、建筑、雕刻、服饰就是众多白族视觉美学文化中的杰出代表。而鲜艳亮丽的白族服饰更是白族民族身份象征的一张最为显著的名片。为了更好地理解白族人民的审美价值,本文试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对白族服饰流变的现象和原因进行探讨。
一、审美人类学内涵
审美人类学,顾名思义(则)是试图将人类学和美学这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式和不同的研究学科,以审美和艺术作为中介物,开创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历史告诉我们,每个族群、民族与每个族群、民族之间,甚至是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在审美经验上的各种审美标准和审美体验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知道,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显著特点就是田野调查,旨在通过访谈、参与、观察或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一个族群、民族乃至一个村落、社区的人们的情感价值取向与该群体单位表现出的文化特质。这一点在西方人类学家的著作中表现尤为突出。如美国作家威廉·富特·怀特的《街角社会》,讲述的就是威廉·富特·怀特深入到美国的一个由意大利人构成的贫民区科维纳尔去探究这个群体“街角帮”的社会结构。而作为哲学一级学科下八个二级学科之一的美学学科,则侧重于美学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的研究,是一种对美的社会现象的抽象概括与提炼,侧重于艺术取向的探究。也就是说,美学注重的是人们对于一些艺术品与现象的思考方式。正如德国美学家莫里茨·盖格尔所云:“‘审美’的价值应当毫无保留地被理解为‘艺术’的价值。”[2]可见,审美与艺术具有一定关联性。
作为一门交叉新兴学科方向的审美人类学,其中人类学对于文化的研究侧重于一个整体的研究,而对于艺术的研究是其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不多,但卻有大量以往的关于人类学的研究作为基础,这对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有较大助益。而我们在研究这些文化时就要注重其与这些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我们对这些艺术有一个宏观的相对完整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艺术作品本身。因此审美人类学的视野应该宏大。基于此等认识,我们在研究白族服饰的时候,不应该把白族服饰的审美经验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孤立出来,而应该把白族人民关于服饰的审美经验放到白族人的人文世界中去,由此去发现白族服饰真正的美学价值,从而深入理解白族人民内心的审美取向。
二、白族服饰特征及其流变
白族是个爱美的民族,这可以从其外在的富有特色的白族民居和鲜艳亮丽的白族服饰看出来,其服饰的总体特征是色彩纯度高、对比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