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服饰与穿著》老北京服饰中的中国新式

 剪辫易服,文明创新:老北京服饰中的中国新式


    时代变更,满族服饰渐式微


    民国成立后,政府曾发布“剪发通令”,而且还制定了“服制条例”。条例将男子和女子礼服式样做了明确规定。


    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二类。大礼服基本对西式没有做改动,常礼眼中,一种为西式;另一种则为中式褂袍,其中褂短对襟,袍长大襟。大礼帽,帽筒高,平顶下沿为椭圆形。常礼帽,帽筒矮,下沿也呈椭圆形。


    女子礼服,上衣长与膝齐,袖和手腕齐,对襟,带领,左右前后都开禊。下为带褶的筒裙,上缘两端有裙带。


    民国初期,从服饰上看,北京的守旧之风依旧浓厚。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国家机关、公司洋行、银行等部门的有些青年人才开始穿西装。


    此时,民国政府规定的常礼帽颇受欢迎,戴的人日渐增多。然而戴小帽的人也有不少。当时夏戴草帽,冬戴风帽,学生带鸭舌帽,卖力气的人冬天戴毡帽的人四处可见。


    20世纪20年代以前,北京妇女一般为上衣下裙。青年妇女多喜欢穿瘦身秀长的衫袄,衣领挺高,下穿黑长裙。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才开始注重“曲线美”,将满族穿的长袍推陈出新,改造成近代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旗袍。


    民国成立后,北京无论男女脚下多穿鞋了。男子喜欢穿小圆口千层底布鞋。西式皮鞋为青年公务人员所喜爱。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很多学生穿橡胶底球鞋。青年妇女则开始穿高跟鞋。但一般成年放足妇女则以穿尖口布鞋的为多。


    头戴燕尾暖帽、上穿高脖领中袖短袄、下着长裙的女性装束与头戴瓜皮小帽、上穿长袍、外套高领对襟短袄的男性装束,是那一时期的普遍装扮。


中西合璧,时髦时装靓登场


    中国近代的传统服饰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严峻考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废除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国成立以后,清朝的服饰制度大部分被革除,传统服饰至此发生了整体上的变化,中西合璧的服饰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