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服饰与穿著》男子传统服饰顶戴花翎,长袍马褂
顶戴花翎,长袍马褂:老北京的男子传统服饰
象征权利和等级观念的官服
老北京人将服装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故直呼为“身命”。“身命要齐,脸目要壮”,否则难以“公开于众”。当然,也就无法参加社会活动。
这里的“身命”指的是衣服。过去,老年人常常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注重身命,不要只顾吃喝”。身命虽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但却与其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有直接关系。
老北京人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言外之意,人的外表是先天形成的,美不美要靠后天的人工修饰,包括穿衣、戴帽、留头、蓄发、擦脂抹粉等。
的确,长相好的人,可以用穿着打扮来修饰、烘托,使之美上加美。而长相不佳的人,也可以通过衣着装扮来进行矫正或掩饰。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便是十分长相,也要靠衣裳来装饰,才能起到绿叶衬红花的作用。
反之,“十分长相”,如果不讲究衣裳方面的装饰,或衣裳穿得不得体,不讲究,也会使长相逊色,这与骏马、“宝马”要靠“金鞍”陪衬一样。
虽然说如果身材标准,五官端正,怎么打扮都美。但这里是为了强调一下衣裳在人体上的装饰作用,由此就可以看出衣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
清代冠服制度浩繁,等级森严。从皇帝、后、妃、嫔、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至公、侯、伯、子、男;从文正一品、武正一品,至文纵九品、武纵九品;从皇子、福晋、世子福晋、贝勒夫人、贝子夫人,至公、侯、伯、子、男的夫人;从一品命妇至七品命妇的冠服,除箭袖、蟒服、披肩、翎顶为王公大臣朝服所必有外,其四季色彩、质料、当胸补子、朝珠等级、翎子眼数、顶子的材料,以及应用场合,都有严格的定制。
皇帝的冠服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