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到民国,时尚的服饰有哪些?有一款至今还很流行!

从清朝到民国,时尚的服饰有哪些?有一款至今还很流行!

上世纪的前三十年,我们国家经历了从清朝到民国的转变,在这段时间里不光社会形态以及思想观念有着极大的动荡,就连当时女性的服饰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知道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当时他们的女人由于长期居住在关外,那里天寒地冻,因此她们就养成了穿着宽大衣袍的习惯,这种衣服一般都会长及脚裸。为了能够方便行走,她们就在衣服的两侧剪开了口子,当然里面还会穿上传统的裤服,这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起到保暖御寒的效果。


后来他们入关以后,随着社会变得繁华富庶起来,她们就将融合汉族服饰中花团锦绣的图案以及花边纹理,对自己所穿的那种袍服进行了改良和更新,使得这些服装更具有一种女性的气质。到了晚期的时候,她们的服装,无论是礼服还是便服,上面都会有形形色色的花纹和图案,特别是在领子、袖口以及斜襟和下摆等能够突显女性的部位,都会装饰以种类繁杂的滚边造型,这里面还会有着大量的刺绣工艺,可以说是相当的匠心独造。不过从这个时期的服装来看,他们的袍服下装,选择的也是裤服,而不是民国时候的裙服。


清军入关以后对男性的要求较多,比如必须剃成像满人一样的发型,比如必须穿着与满人一样的服饰,但是对当时汉民的女性并没有做过多的要求。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之下,明朝时期妇子的穿着打扮得以保留下来,她们会穿着一种袍服,但是长度并没有像满州女子那样长达脚裸,而一般会到膝盖的部位。对自己所穿的衣服,她们不像满洲那样称为"袍",而是叫做"衫"。与满洲女人的直筒造型不同的是,汉族女人穿的服装无论是下摆还是袖口都很宽大。


不过在服装细节的装饰方面,当时汉族妇女也会在领口或者袖口等部位,设置精巧的滚边,但与满族女人图案和花纹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都是在宽大的滚边外围,再加上细细的线条进行修饰,有时候也会用在滚边的内侧装饰一些线条。由于汉族女性所穿的"衫"并没有满州女性的"袍"那样的长度,为了使里面穿着的裤服更加协调和美观,她们就会在裤脚的边缘也以滚打进行搭配,这样穿出来的效果明显就要好上许多。值得一提的是,汉族的"衫"下面也可以配以裙服。


清朝灭亡以后,受到当时来到中国的西方人的穿着打扮影响,满族妇女所穿的袍服就悄悄的发生了变化,也许从款式上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细巧上的变化还是很多的,主要就是衣服不再是简单的裁剪,而是会根据女人的体形进行设计裁剪。这个时候她们身上所穿的"袍"就不再是简直的直桶形状,而是有相应的收腰设计,使得女性的身材得到一定程度的显现。此外在图案上也由繁至简,而且根据西服还设计出了立领造型,具有了后世旗袍一些朦胧的影子。


与此同一时期的汉族妇女则比满族妇女的服装变化更为明显,以往追求宽大的造型被合体的裁剪所取代,也采取了西方的立领造型,使得女性的曼妙多姿的身材通过服装造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显现,算得上是女性服饰的一次重大飞跃了。在五四运动前后,在看到西方国家女性采用上装与下装的分体设计以后,汉族女性的"衫"也变得更为短巧,从膝盖直接来到了腰部的位置,成为了单纯的上衣;但是造型还是与右襟扣的传统服饰是相同的。然后下身的裙装也只是到膝盖的位置,并不像以往一样盖住脚面。


然而最受国人关注的,还莫过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最为流行的旗袍了。事实上这种服饰的起名是很有意思的,第一个旗字就表明了服饰的来源和出处,是过去旗人的装束;而袍则含有满族女人穿着"袍"服的寓意在里面。当然这个时候的旗袍,远远不是满人袍服的改良,而是将汉族女性的服饰的优点进行融合以后,再借鉴西方礼服的一些独到风格,从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服饰,可以说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旗袍与此前满汉女性所穿的服装有着几个明显不同,首先就是小立领的采用,其次就是上肩由长袖改成了短袖,从我们国家过去的服装来看,是没有这种传统的;第三就是与初期的袍服相仿,长度盖到了脚面的位置;第四就是在裁剪上更加的考虑收身合体。后来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旗袍就设计的更短更紧更收缩,同时分叉也开得更高,完全就是凸显身材的用意了。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