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这些民族服饰背后的故事吗?——观临沧少数民族服饰展

在第六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到来之际,为了让更多的来宾朋友们了解临沧、展现临沧多元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和谐交融。“临沧少数民族服饰展”11月7日上午在临沧市文化大中心广场举行。

本次民族服饰展展示了临沧佤族、德昂族、布朗族、拉祜族等临沧世居民族青年男女、老年及小孩服饰盛装。让我们在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中尽情地感受不同民族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对自己历史的崇敬,对生活与未来的生动赞美和执着热情的追寻。

一、《佤族服饰》




朋友们都知道佤族是云南独有的民族,两个佤族自治县一个在普洱,一个在临沧。临沧佤山是唯一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石佛洞”和著名的“沧源崖画”的地方,人称中国佤文化荟萃之地。

佤族的服饰以黑色为基调,那是他们崇尚古代英雄和壮汉的颜色,从中可以看出阿佤人的诚实无欺和纯朴可靠。如果男人们戴红色的包头,代表他是大窝郎、头人、魔巴,猎人头领和英雄的身份。现在很多人会做一件红色的短褂,左胸前绣一枚牛头图案,以表达对英雄精神的崇敬和传承。无论哪个地区的佤族,身上都有大家都有显眼的银饰,银饰上记述着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为守护银矿、保家卫国,班洪王胡玉山率领十七部落开展了震惊中外的抗英斗争,每一种银饰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佤山英雄精神的敬仰和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

二、《德昂族服饰》




德昂族的“昂”字是崖洞的意思。今天的德昂族聚居在镇康县境内,跟佤族和布朗族同属一个语系,早期都穿木棉布做成的贯头衣,色彩也大多是红黑色为主。

他们的男人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缠黑或白色包头,两端留出布头坠上彩色小绒球,戴大耳坠和银项圈。

女人们大多要剃去长发包黑色包头,蓝黑色的对襟上衣,用红布镶边,大方块样的银纽扣,下身是黑色红线条的筒裙。常背一个挎包,用它可以装茶叶、烟草等农产品。

德昂女人一辈子的服饰是有讲究的。一岁到五岁只能穿青白色的短衫和筒裙,七岁时改为窄袖对襟短衫,饰上红布条,十三岁到结婚年龄时可穿青、蓝、绿色的窄袖短衫,订四副银牌纽扣,配腰箍扎裹腿。中年以后包双层的包头,不戴银饰,五十岁以后就全身黑色的大襟衣,不镶红布条,不戴耳坠项圈,只在节庆时套几道黑色的藤篾腰箍。

三、《布朗族服饰》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境内的山谷地带,他们很自豪地告诉人们,他们是最早种植茶叶和纺织桐华布的民族,雪白的“牛肚布”在元明时期便通过茶马古驿道进贡到朝廷。

布朗姑娘从十四五岁时起就要学会做衣服,没有纺织的本事很难找到理想的恋人,她们穿对襟圆领贴身小褂,左右各安一个小口袋用来装钱和小镜子,外套窄袖斜襟上衣,紧腰宽摆长及臀部,有两根布带在腋下打结,有时拴起来以显其神秘的曲线,有时敞开表示自由潇洒,均以黑色和蓝色为基色,筒裙上用红、黄、黑、绿布镶成条纹。

布朗男人穿对襟无领长袖上衣,大摆裆裤,蓝色或黑色包头,会穿一双用竹筒一破两半做成的竹屐,让姑娘们远远就能听到这种脚步声,并企盼着收到一束刚刚采来的野花。

四、《拉祜族服饰》




临沧的拉祜族有拉祜纳和拉祜西两个支系。聚居在双江县的拉祜纳支系的服饰仍保留了迁徙之前西北地区的传统,女人要缠丈余长的包头,着右开襟,并在齐腰处开岔口的长袍,用犬牙交错的菱形图案和红、黄、蓝、白色布条镶边,传说那是祖先最崇拜的鹊雀的羽衣花纹。特别在袖口上有三道红色条纹,象征着拉祜民族在迁徙路上遭遇的三次战争。节庆和婚嫁时饰以各种银佩,一身的庄重、沉稳和贵气。

也有的受傣族影响,穿齐腰窄袖的上衣和宽大的筒裙。

临翔区大南美的拉祜西支系则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女人们永远是红红火火的基调,那些属于拉祜族的图案,纵横交错满全身,头巾是彩色的,绑腿是彩色的,无论是在山寨中狂跳芦笙舞还是一伙伙地进城走在街上,仿佛是一树树争奇斗艳的红山茶。

他们的男人扎包头或戴小瓜皮帽,浅色的右开襟窄袖上衣、摆裆裤、麻布绑腿,简洁明了,扛起弓弩可钻山,抱起芦笙能打歌。

不会改变也不想改变的传统服饰告诉后代先辈们用心血开发了临沧这片土地,创造了七彩灿烂的生活,也孕育着七彩灿烂的梦。

我们走进临沧民族服饰的大千世界,来感受山上山下各民族兄弟姐妹穿在身上的美妙的传说故事和可歌可泣的历史,分享他们穿在身上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心愿与民族团结友好的朴素热情。

民族服饰就是一首首自信和爱的诗

民族服饰就是一支支幸福和美的歌

民族服饰就是一个个吉祥和甜的梦

让我们一起来守护这一份民族的伟大、继承这一份民族的传统、弘扬这一份民族的的精神。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