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元宵节

  按照传统习惯,过完大年紧接着就是小年。大年是春节,小年就是人们所表述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节日不仅盛行于邯郸,在中国以及海外有华人的地方都过这个节日,由此可见这个节日的隆重和广泛。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也叫春灯节或灯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节,而叫元宵节的称呼方式比较普遍。人们大多这样认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汉族民俗的传统节日。

  因此,每当元宵节来临,人们都要把灯笼高高挂起,举杯邀月,燃放烟火,放灯猜谜,于是乎整个城乡沉浸在一片无眠的欢乐中。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性节日,其由来在史书上不乏记载。有人说,早在西汉王朝时期就有过元宵节的记载,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说,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八月,惠帝死,其母吕后临政。为巩固其统治,吕后改变刘邦非刘氏不王之约,先后封其兄吕泽之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弟吕禄为赵王;吕台子吕通为燕王,吕氏其他子弟也多被封侯,并排斥异己,诛杀刘氏诸王。吕后八年七月,吕后病重,任命吕禄为上将军,统帅北军(戍卫京城的屯兵);吕产统帅南军(守卫皇宫的禁卫军)。

  吕后死,又遗诏以吕产为相国,吕禄之女为少帝后,吕氏权倾当朝。高后葬毕,诸吕知诸大臣不平,意欲乘机发难,诛诸大臣及刘氏诸王,因惧怕太尉周勃、颍阴侯灌婴等,未敢贸然行事。居于长安的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均系齐王刘襄之弟。刘章之妻乃吕禄之女,将内情告知刘章。刘章即秘密派人联络齐王,使其统兵西征,图谋诛除吕氏,立齐王为帝。

  齐王征发全部兵员,并遣使至齐国以东的琅邪国(都东武,今山东诸城),假说吕氏发动变乱,愿请琅邪王赴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故城)面商大事。琅邪王刘泽赶往临淄,被齐王扣留。齐王遂派遣使者强征琅邪国全部兵员,与齐军一并西征。齐王首先西攻济南国,同时致书各诸侯王,历数吕氏罪状,以示起兵灭吕之决心。相国吕产等闻齐王举兵,遣灌婴率军迎战。灌婴兵至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屯兵据守,并派人通告齐王与诸侯,约定静待吕氏变乱,联合诛诸吕。齐王即将大军屯于齐国西部边境,待机而动。

  是时,吕产、吕禄虽控制着京师,但内惧周勃、刘章等,外有齐、楚军西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更惧灌婴反戈一击,欲等灌婴与齐军交战后动手,朝内斗争日趋白热化。丞相陈平忧虑诸吕残暴,联络周勃共谋诛吕氏。

  吕产得知齐王与灌婴联合,急欲入宫,挟持太子。周勃、陈平即通过负责典掌皇帝符节的襄平侯纪通,手持信节,诈称皇帝有令,让太尉统领北军,使周勃进入北军营垒。又命郦寄等诈劝吕禄交出北军将印,离京赴赵国就职。

  周勃控制北军后,丞相陈平又命朱虚侯辅助周勃夺得南军兵权。周勃以朱虚侯严守军门,同时令干阳侯曹窟转告统率宫门的禁卫军卫尉,不准相国吕产进入殿门。吕产虽得悉灌婴与齐王协议灭吕,但尚不知吕禄已交出北军兵权,准备入未央宫发动政变,被禁卫军阻止在殿门前。周勃拨给朱虚侯刘章1000多士卒,追杀吕产。周勃遣人分头逮捕诸吕男女,捕杀吕禄,其余人也不分老少一律处斩。

  诸吕之乱已平,齐王收兵,灌婴率军回长安。闰九月,经诸大臣谋议,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孝文皇帝。诸吕之乱的平息,使西汉避免了一场大规模战乱。平乱之后,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之日,京城内外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当时就已经把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又叫灯节,这是一个通俗意义上的定义。因此,围绕元宵节的一些传说,多是由灯而引起的。每当元宵节来临,家家户户都点上红灯,红光一片,平添了许多幸福和吉祥的气氛。在我国的广大地区,留传有许多元宵节的传说,邯郸也不例外。

天帝说

  世界上几乎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而原始的神话和传说。在我国,《幼学琼林》一开始就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升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就是这种神话的一个载体。我国围绕传统节日的一些神话和传说也有不少题材来源于此。

  传说在这个世界诞生之初,混沌初开,猛兽凶禽猖獗,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牲畜的存活繁衍形成了极大的威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受到伤害。为了自身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人们就组织起来,与凶禽猛兽展开了激烈的打拼。一天,一个猎人射死了一只鸟,谁也没有想到,由此惹来了一场大祸。

  原来,这只鸟是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通通烧死,茅舍烧焦,不让这个世界再有一点生灵的存在。

  这个消息传到天帝的女儿那里,把她吓坏了。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姑娘,眼看着这普天之下的生灵都要遭殃,心急如焚,忍不住掉下泪来。为此,她就冒着违抗天帝旨意的危险,偷偷地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如同一个闷雷在头上炸响,一个个吓得浑身发抖,脸色发黄,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有个老人家想出了一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要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果然,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张灯结彩,火焰冲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往下一看,以为是人间受到了惩罚,于是便摆驾回宫了。这样,人们躲过了一场大难。从此,每到农历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施放烟火,以图平安。这样,代代相传,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道教的三元说

  对于元宵节的燃灯和放灯,在道教上还有一个“三元说”。道教经义《云笈七签》中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后成人伦,长养万物。”具体地说,就是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开始、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这样,就世代传承了下来。

东汉明帝点灯敬佛说

  据说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对与不对,已经没有多少人去考究。

  在一些民间的传说中,大多认为明帝提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明帝下令士族庶民都效法寺庙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在民间形成了盛大的节日。

火把节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据说在汉代,劳动人民为了保护庄稼,常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各类蚊虫,减轻虫害,以期获得好的收成。以后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舞蹈。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这种舞蹈,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甚至成千上万人。是时,通宵达旦,彻夜不休。直到今天,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元宵说

  在我国的许多地区,还流传着一则吃元宵的故事。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元宵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间在长安城里引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

  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性节日,活动内容多,涉及面广,但各地区的活动内容及形式又不尽一致。在邯郸,也有自己的一些特征。

点灯笼

  在邯郸的民间,元宵节历来有点灯笼的习惯。大致从正月初五、初六开始,一直延续到二月二龙抬头,方才结束。也有的地方城乡与此不同,时间不一,但内容大体一致。届时,大红灯笼高高挂,小孩挑灯遍地跑,一片喜庆的景象。

  在邯郸,还有送灯笼的习惯,有的地方简称为“送灯”,也有的地方称为“送花灯”等。这即是说在元宵节前,娘家要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因为“灯”与“丁”谐音,送灯的意思就是送丁,以求家丁兴旺,人脉茂盛。这一习俗在邯郸的东部各县表现为舅舅要给外甥送灯笼,所以在当地有“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一说。送灯的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五以后,正月十五以前,并有各种说法。例如第一年一般要送新嫁女儿家大宫灯一对及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等。

  灯笼就原料而言,多为纸质,后来也有人用塑料为原料。灯芯一般是红色的小蜡烛,后来也有人用电池和灯泡。灯笼的形状也不尽一致。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在邯郸,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以敬神仙。届时,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或在墙壁上凿一小洞,供立“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或他们心目中认为是神的牌位,位前摆着香炉、供品。为了神灵到来的方便,他们还在牌位的旁边,挂上一盏灯笼,并认为灯笼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放河(天)灯

  元宵节之际,在邯郸的一些城乡还有放灯的习俗。放灯,一般指人们在河道内放纸灯,祈福避祸。不过,也有人在天上放灯,称为“放天灯”,借以昭示吉祥。

  “放天灯”的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所以,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观赏灯

  赏灯在邯郸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也是邯郸城乡人民喜爱的一种元宵节游玩形式。现在,我们虽然不能从赵武灵王时期去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邯郸以及现在所属的大名、临漳等地,都曾经为一朝或多朝之都,就此而论,赏灯对于邯郸人来说,应该是一个传统。

  据传说,邯郸一带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灯、二十四孝灯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元宵节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一些信仰性的活动。在邯郸流传最广泛的就是“走百病”,正月十五晚上或正月十六黎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去踏青,或走墙边,或过小桥,目的是驱病除灾,参与者多为妇女与儿童。

  此外,还有“烤百病”或“散百病”之说。所谓“烤百病”或“散百病”就是在正月十六黎明时节的“烤火”。是时,人们把一捆捆玉米秆或木柴放到大街上,顿时火光熊熊,温暖及人。据说这样可以去掉百病,获得健康。同时,人们一边烤火,一边围着火堆转圈,嘴里边还要念念有词:“前烤烤,后烤烤,出门拾个大元宝”,以期在新的一年招财进宝,福禄呈祥。

迎紫姑

  在邯郸元宵节的民间活动中,还有迎紫姑一说。据说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于是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邯郸人的一项重要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下,供人猜测,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来年能瑞气盈门,平安吉祥。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在邯郸,元宵节打灯谜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活动。多少年来,人们都对它情有独钟,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是时,无论哪种百姓都去猜谜语,打灯谜,在快乐与智慧的交织中,度过这幸福的元宵节。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由来已久,也是邯郸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食俗习惯。相传,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元宵的习惯。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也称“汤圆”,是一种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的食品。由于各地的生活习俗不同,元宵的馅也不尽相同。至于元宵的做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汤煮,可以油炸,也可以蒸食,但多以汤煮为主,有美满团圆的寓意。吃元宵,可以使人们的整个生活变得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近些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仅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黏高粱面、黄米面和苞谷面等,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元宵等。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等。

情人会

  在邯郸,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许多青年男女在元宵佳节来临之际,多走出家门,与情人相约,漫步月下,喃喃私语,互诉爱慕之情。正所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据说,在封建社会中,为了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一个机会,元宵节来到之际,一般的家庭都允许姑娘出来游玩,既可以赏灯,又可以赏月,这在平时是不允许的。于是,惹出了不少佳话和风流韵事。

  时到如今,这元宵节更是有情人相约的大好时节了。这里暂且不表。

放焰火

  在邯郸,正月十五晚上还有放焰火的习惯,也是邯郸城乡人民在元宵节最为喜爱的活动。是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聚集在施放焰火的地方,人山人海,万人空巷,看焰火在空中飞舞,看二踢脚在月光下炸响,鞭炮声、欢呼声响彻四方。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