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用石头铸造了他们独有的文化

作者:桂婷

怒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形式多样的怒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石头本是无情物,到了怒族却是一种艺术。怒族的生活与石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记载着怒族文化的历史传承。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走进怒族了解一下石头文化吧。

怒族用石头铸造了他们独有的文化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明。如我们至今还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饮食文化(包括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包括鞋文化)、建筑文化、竹文化、木文化等等。其中,石文化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传播最广泛的一种文化。

石头种类繁多,枚不胜举。在石头这个庞大的家族中,也不乏有无价之宝之类的,如玉石、宝石等。还有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陨石是稀罕之物,不但有收藏价值,还有科学研究价值。怒族聚居的匹河中学里的“飞来石”,算不算是一种陨石?在石头家族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头,那就是“化石”。

“化石”不仅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它还是很重要的地质遗迹。有专家认为:“化石”画出来的历史画卷是人类了解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动物的起源、发生、发展和变迁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石头是大自然的杰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那得天独厚的资源,与人类随时相伴的优势。为人类创造了接触石头的各种方便。同样,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石头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赏石文化有机的融化在一起,创造并丰富了石文化,使人类的各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各种文化的融合,也更加丰富了石文化。

有人说,怒族的文明是用石头垒起的文明。我想这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怒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如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匹河乡、兰坪县兔峨乡等怒族世代居住地,几乎都是用石头组成的世界。石头,这个看起来冰冷的东西,却在怒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怒族作为山地王国的子民,世代与石头共处。

形成了就地取材、利用石头,与刷围环境协调、和谐共处的传统习惯。石头最大的特点是:好找,随处可见。在房屋建筑中石头的用处是最广泛的,如起房子时起石脚、垒墙脚、用石头砌挡墙;为防柱子腐烂,用石块垫高柱子;用石板(片石)盖房顶;如用杉木板盖房顶,怕房头板被风吹散,加压石块以稳住房头板。这样,便形成了怒族的建筑文化与石文化的有机结合。

怒族用石头铸造了他们独有的文化

石头在怒族的饮食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怒族家庭家家户户架在火塘上的“石三脚”;磨面用的石磨,又分手磨、水磨;用来舂谷子、舂玉米煸、舂核桃面用的石锥;打核桃的“打核桃石”,垫在打核桃石下的“得杜”,用手拷打核桃用的“龙打”;在饮食文化中也有许多与石头有关的食品:如石板烤饼(耙耙);石烤饼中还有一种:把鹅卵石在火灰中烧滚烫后,把和好的面均匀地摊在石头上。

把烫石包在其间,放在烫灰里,里有滚烫的石头,包有滚热的火灰,用不了多久,耙耙就已烤熟。还有石面板、石茶几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物品或用具,如石斧、石刀、石锤、石碓:打火用石火镰;过去划地界的界石、山上标明方位用的“石标”;玩游戏时的“龙巴洛”。

怒族的石文化也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的,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贡山县各族干部职工每逢双休日,到查都寻找各种钟乳石,带回家里作为观赏石,拓展了怒族的赏石文化。随着藏传佛教传人怒族地区后。在交通路口或在山口之类的地方,人们堆上石头,把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或“玛尼经”刻在石头上。

或刻有“经文”的石块堆在石头堆上。众人拾柴火焰高,日积月累,就成了一堆“玛尼石堆”。据说,堆“玛尼堆”,源于石头崇拜。藏传佛教传人后,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融合在一起,就成了这些“玛尼堆”。在丙中洛,还见过用石头刻印藏传佛教“六字真经”的“石模”,见到散落在田野间写有藏族文字的石片,充分说明这是当年从“玛尼堆”里的石片。

在石岩上作“画”,也许是人类的共同“爱好”吧。在怒族(江)地区有腊斯底岩画、吴符岩画,多年前,我在贡山县茨开桥附近寻访到曾风靡一时的“神画岩”时,曾产生了无数的想象。

人类关心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了解自然界的发展,才能真正看清自己今天所处的环境和未来要达到的目标。石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瑰宝,我们应该珍惜这份瑰宝,充分地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天然珍品,保护好这一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