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吃穿行住
一、衣着
1、深衣式的袍服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衣着变化的趋势是各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和融合。
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平民以之为礼服,平常穿短褐。
深衣的特点是上衣下衣相连,没有性别之分。
袍服的作用是包裹内衣,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衣博带,穿着舒服,用大宽带束腰;另一种是楚地的瘦长式,一般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
当时的衣着有单、夹、棉、皮,长沙楚墓出土过丝绵被,说明当时楚已经有丝绵被御寒,庶民则用短褐加乱麻、苇絮等御寒。
2、胡服的推广使用
骑兵大约诞生于春秋时期,赵武灵王曾经在赵国推广胡服骑射。
胡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短靴和皮弁(头衣)。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
二、饮食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都是以粮食为主食,以蔬菜和家禽野味为副食。
各国的主食都是以谷物为主,当时已经有了五谷(稷黍麦菽麻)、六谷(稻稷黍麦菽麻)、百谷(形容谷类繁多)的说法,蔬菜主要有:瓜、芋、韭、芥;肉食有:鸡鸭鹅猪牛羊,还有鱼和一些野味。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菜肴的制作工艺有了一定规模,开始形成中国菜独特的烹饪特点。
主食:主食是谷物,如大米小米新麦黄粱,并且已经可以制作点心
副食:副食在古代称为膳,以六畜和野味为原料,烹制方法有清炖、红烧、烤、煎、烩、住、卤、焖等。
饮料:分为酒和浆两种,酒用粮食酿造,有黄酒、香酒和稻米做的甜酒;浆相当于现在的果子露或甘蔗汁,《楚辞》里提到的琼浆,大概有解酒的作用。
调料:这时的调料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基本上五味俱全。
饮食的礼节习惯:
古代人的饮食是一种严肃的社会活动。
一般庶民的饮食礼节比较简单,贵族比较讲究,吃饭顺序是先喝酒用菜,再吃饭,最后用汤;吃饭过程中,古人要求:
毋咤食:口中不要作声
毋放饭:入口的食物不能再放回食器中
毋博饭:不要用手把饭弄成一团吃
毋扬饭:不要为了吃的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散去热气
共食不泽手:同器食饭,不可用手
三、居住
1、建筑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的特点是:
高台建筑流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战国椭圆杯上面就刻画着一座二层的楼阁建筑物,殿堂四周有廊廓,两边还有供上下的阶梯。
土木相结合的建筑结构。由房舍和屋墙组成正方形或者长方形
建筑物左右对称,整体建筑皆采用内向封闭式。
房舍建筑的高台亭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2、砖瓦的普遍使用
西周时期,砖瓦业就从制陶业中分离了出来,但在早期只用于屋脊和王者的宫殿,春秋时期,瓦的使用普及到列国诸侯建筑物,战国时期,瓦的使用更加普遍。
砖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在河南的洛阳、郑州都发现过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砖,有方形、长方形和曲尺形,贵族墓中多有空心砖,上面一般都有花鸟纹。
3、屋内外的装饰
春秋战国时期,宫廷庙宇建筑一般都是雕梁画柱,各种彩绘漆饰美化。
室内也有各种陈设,1957年河南出土的楚墓中有大床、木几、案等,可见当时没有桌椅,人们多席地而坐或者坐矮床。
木几,较小,面狭长,两端有足,面上可以放物品。
案,分为食案和条案,食案有长方形和圆形,相当于现在的小托盘;条案长方形,下有两足,足较高,用途较多,多用来看书、置物、写字等。
四、交通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比较重视开渠修路交通运输。
交通工具平原以车,水乡以船,山区有辇(肩舆),车船等都靠人力和畜力驱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车是在商周时代车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马车主要用于贵族,民间多用牛车。车的构造基本相同,有厢、双轮,除单辕车外有了双辕车,一般运输用牛车,因车厢大,叫大车,马车称为小车。
山区多用肩舆,河南固始一座墓葬中曾出土过大中小型肩舆三乘。
水路交通运输靠船,有内河船和海船两类,当时的海战比较频繁,现在出土的铜壶、铜鉴上都有船战的场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路也有宽窄之分,径,可容一人一畜通过;途,可容一车过;道,可并行两车;路,容三车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