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马背上的文化传承
哈萨克族是一个草原游牧民族,所以哈萨克族文化也因这种独特的生活习性,而独具特色。虽然中国的游牧民族有很多,但以马背为家的也就只有哈萨克族,哈萨克族人民在这种长久的生活习惯中,将文化也带上了马背。下面就随小编一起看看哈萨克族马背上的文化传承。
我国有不少“马背民族”,但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真正的“马背民族”当属哈萨克族。游牧时代,哈萨克族以马背为家,一顶顶漂亮的牧帐随着马背在天山南北的草场之间移动。甚至,哈萨克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也是通过他们独有的“姑娘追”来完成。
“姑娘追”,掀开哈萨克族青年跨入婚姻大门的门帘,已经进入婚姻年龄的哈萨克族青年加尔肯·铁提布汉在清真寺里做完礼拜后,很认真地向寺里的阿訇咨询《古兰经》中关于婚姻的讲述。阿訇告诉加尔肯·铁提布汉:作为伊斯兰教唯一根本经典的《古兰经》,对穆斯林的婚姻制度作了很详尽的论述,这种论述同样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有着很大的影响。
大家都认可为繁衍子孙而结婚是穆斯林的“逊奈”(即圣行)。哈萨克族同样尊奉《古兰经》中规定的“成年男女因需要而结婚是‘瓦直卜’(意为当然)”。聆听完阿訇的讲述后,加尔肯·铁提布汉轻松地走出清真寺,开始计划他的爱情第一步,参加“姑娘追”。
哈萨克族同胞从小与马结缘,一般10岁左右便开始举行“库南卡布”——赛马驹活动。比赛时,孩子们跨上不备鞍的、两岁左右的小马驹,他们的马背一生便这样启程。在这种人生中,最令他们兴奋的便是马背上的爱情追逐,哈萨克族称之为“克孜库瓦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姑娘追”。当笔者来到天山南北的哈萨克族中时,更是想一睹这个场面,更深地了解哈萨克族的这种历史传承。
“姑娘追”活动开始时,一对对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会并辔向指定的目标徐徐进发。按照历史传承,在“姑娘追”途中,小伙子可以向心仪的姑娘表白爱慕之情,而姑娘不得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只能默默倾听。当青年男女漫步到指定的地点后,要随即返回。这时,“姑娘追”的精彩环节出现了。只见姑娘们在返回的路上,用鞭子追打小伙。如果姑娘对小伙有意,那鞭子只是在小伙头上晃几下,或是象征性地打两下。如果姑娘不中意,那小伙子可就要吃苦头了。
哈萨克族摄影师努尔肯(音)告诉笔者,他年轻时就参与过“姑娘追”这种民间活动。在哈萨克族男人的眼里,这是他们寻求恋人、表白爱情的特殊方式。其实,在平时的放牧、转场过程中,他们心中早已有了中意的人,只是想通过“姑娘追”的方式,在公开场合展现自己在马背上的雄姿,赢得心上人的欣赏,这也是他们将自己和心上人的恋情公开化的一个渠道。
毡房,随马背漂移在草原上的家。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足迹随水草而动。为了适应游牧生活,哈萨克族同胞创造发明了简捷而便于搬迁的房屋——毡房。从夏季场到冬窝子,穿行在季节间的哈萨克族,仅需二三头牛或骆驼,就可将房屋和生活用品驮载迁移。他们骑在马上,家便随马背而移动。每到一个新的草场后,他们往往只要几个小时便可将毡房搭建起来。这种由围墙栅栏杆、房顶杆、顶圈、房毡和门5部分组成的家,就是他们存放生活用品的地方,也是一家人亲情与爱的存放地。
“握塔什”,从马背上延伸出的独特技艺。“马背民族”难保不会有来自马背上的意外伤害,哈萨克族也就自然掌握了一项从马背上延伸出来的独特技艺“握塔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笔者看到了一组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来自福海县申报的哈萨克族民间医学“握塔什”技术。“握塔什”,汉语意为“接骨”。
漫步在伊犁或乌鲁木齐市的大街,和内地城市一样,这些地方也有很多的医院或诊所,像“握塔什”这样的民间医学已经被淡忘了,就像福海县很多哈萨克族已经淡忘了“握塔什”的传人扎肯·木哈西一样。
按照木哈西老人的说法,“握塔什”在阿尔泰山里的哈萨克族中已经流传600多年了。那时,牧民骑马意外摔伤的事很常见,他的祖先便开始试着摸自己的骨骼。掌握了人的骨骼构造后,便结合那些受伤的哈萨克族的骨骼来分析,并尝试大胆地接骨,然后用羊皮裹上木棍固定绑好。没想到这种方法很有效,并被传播出去,于是,不用任何药物的“握塔什”就像草原上的青草一样,一年一年地传承了下来。到木哈西的爷爷时,又发明了把木胶敷在羊皮上来促进伤骨生长的方法,使得骨折者的休养期大大缩短。
木哈西是50岁退休后才开始真正传承“握塔什”的。作为第七代传人,他将家传的“握塔什”接力棒一接就是20多年,治疗过的人既有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也有汉族、维吾尔族,还创造了为一位耄耋老人接骨后21天康复的奇迹,但他从不向病人要钱。如今,他将这种技术和美德传给了儿子沙肯、女儿努尔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