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平果嘹歌特色文化

作者:桂婷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壮族文化也因此绚丽多彩。壮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就是平果嘹歌。平果嘹歌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不仅是壮族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壮族平果嘹歌特色文化吧。

壮族平果嘹歌特色文化

壮族嘹歌是着名的壮族长篇古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由壮族文人的加工和删改,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歌谣集。与其他口头传唱的民歌不同,它的内容相对固定,并且全部用古壮字传抄流行,是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的传统民歌。

“嘹歌是右江中游平果县流行的一种歌体的名称。包括三个内容:一为《日歌》,二为《夜歌》,三为《散歌》”(《壮族通史》语)。《嘹歌》——平果县原汁原味的壮族民歌。一片热土,一部古老的民间长歌。

嘹歌的得名,有三个说法。衬词说。唱歌时都用“嘹嘹”的衬词作调子来唱。唱《嘹歌》都是两男对两女,每对都是“一弯一直”(即由一高音一低音组成),一唱一和,交替进行。每一首歌都是男方先开唱。“嘹嘹”之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久而久之,相约成俗,当地人便把所有用“嘹嘹”衬词作调子来唱的“欢”(山歌)称之为嘹歌。

僚人说。作为民族称谓的“僚”,首先出现在《三国志·蜀志·霍峻传》,也就是说始见于三国之时。系指当时四川南部到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南朝到隋,对两广壮族先民多称为俚、僚或联称俚僚。到了近代,讲得更具体了。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说:“僚在右江溪洞之外,俗谓之山僚,依山林而居”。《嘹歌》流行地方的壮族先民无凝就是僚人。“僚”与“嘹”同音,由此而引申为僚人唱的歌,称之为嘹歌。

壮语游玩说。壮语称玩耍、娱乐、野外游玩为“嘹”。而这种“嘹”主要是以“茅骚”为内容的。“茅骚”直译为“男女”,“茅”为小伙子,“骚”为少女。其意与汉语的“挚友”无异,壮族男女结婚前皆时兴处“茅骚”。

以后不断地寻找机会见面,用山歌来表示相思之情,野外游玩用窃窃私语倾诉喜怒哀乐,双方会面时避开众人寻找静寂的地方,情真意切,很是亲近,见面时有如隔三秋之感,分手时有十里相送之嫌,超乎朋友,接近于情人,但切不会做出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之事,茅骚其实是一种高尚的刻骨铭心的爱,是壮族先民“倚歌择偶”习俗的遗风。《嘹歌》由此而来。

壮族平果嘹歌特色文化

流行于右江流域的壮族嘹歌,是歌圩文化的艺术产物,是该地区壮族民情、风俗、历史、愿望、技艺传承等丰富内涵的载体。壮族嘹歌是一部由壮族民间歌师歌手创造的智慧的结晶,是一部经民间长时间传唱相对稳定的抒情组歌的组合.嘹歌由日歌、夜歌、贼歌、建房歌、三月歌及短组歌构成。

五言体壮欢,用土俗字唱本.嘹歌是壮族本土原创民间口碑文学的经典之作。壮族嘹歌流行于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其中心区域在平果县。嘹歌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一部未经刊行的壮民族古代原生态的百科全书”。

一般认为,壮族嘹歌是因为其唱法,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这里的“嘹”有特定的含义。在壮语中“嘹”是“玩”、“玩耍”、“娱乐”、“玩乐”的意思。在许多壮族人的观念中,出去对唱山歌,是“玩”、“玩耍”的重要内容。青年男女去野外对唱山歌,谈情说爱,俗称“贝嘹坡”,即到岭坡上对唱山歌。由此可见,“嘹歌”一名,源于壮族“以歌为乐”,好唱“嘹嘹(辽辽)之歌”的习俗,其本意是“男女恋情之歌”。

壮族嘹歌历史
壮族嘹歌不只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而是壮族古代民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晋代《交州记》中就有壮族先民“乘牛唱辽辽之歌”的记载。今壮族地区许多民歌演唱都有“辽罗”“辽辽罗”“辽啦”、“啦辽啦”等衬词,邕宁县壮族中至今仍流传一种歌首引子、歌句衬词及收腔落音均以“辽罗辽——辽辽罗——辽罗”为助音行腔,其俗称就是“辽辽歌”。这“辽辽之歌”就是壮族嘹歌形成的基础。从壮族嘹歌中所反映的内容看,其最后形成的时间是在明代。

明代随着治所在今平果县境内的思恩府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兼通壮汉文化的壮族文人,他们用古壮字把流传在民间的壮族嘹歌记录整理起来,并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加工和规范,使之得以口头和书写两种方式传播。而今平果县自然就成为其传播的中心地区。根据壮族嘹歌分布地区歌手唱歌和抄歌的习惯,壮族嘹歌分为《日歌》、《夜歌》、《散歌》三大部分。其中《日歌》有两套长歌和三个短歌,《夜歌》有三套长歌和六个短歌。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