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食粽

吃粽子绝对是端午期间最为广泛的一种习俗或者说食俗,广袤中国大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普遍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古称角黍、黏黍、筒粽。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晋代,端午节食粽子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风俗。那粽子是如何产生的呢?据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粽子的出现亦与屈原有着极大关系。
对此,李时珍在枟本草纲目枠中曾记载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做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楚国人民为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大家就驾着船,带着饭,划到汨罗江中流,把饭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样过了一年、两年,一天晚上,他们忽然梦见屈原来了: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冠,腰间悬挂着一柄长剑。人们见到他后都很高兴,一一向他行礼。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