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抹黑节:锡伯族人祈丰收的日子

作者:林林

参加抹黑节的人们

农历正月十六这天,锡伯族人要过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抹黑节。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要互相往脸上“抹黑”,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确保庄稼丰收、百姓平安。曾经,在我国的新疆、辽宁和吉林等地的锡伯族中都有过抹黑节的传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锡伯族民间已基本上不再举办抹黑节,年轻一代对这个节日非常陌生,只有一些老年人才知道抹黑节的仪式和内容。如今,在辽宁丹东东港市的龙王庙镇,这一古老而有趣的节俗文化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据《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记载,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居住在嫩江、松花江流域的锡伯族人被编入满洲上三旗(镶黄、正黄和正白旗),安置于齐齐哈尔、伯都纳(今吉林省扶余县)和乌拉吉林(今吉林省吉林市)等处。此后不久,清政府又将这些锡伯族人分三次迁入京师(今北京)和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迁到盛京的锡伯族人又被分散到辽宁各地,编入八旗、披甲效力。这段锡伯族南迁的历史至今已经过去300多年了,当年一路跋山涉水来到辽宁地区的锡伯族先人们早已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风俗却在锡伯族子孙中世代传承下来。在东港市的龙王庙镇,居住着4600余名锡伯族同胞,他们分布在6个锡伯族村落,和汉族、满族杂然而居,共有关、吴、沈、那、何五大姓氏。其中沈氏家族和何氏家族所供奉的祖宗匣和喜利妈妈(保佑子孙繁衍和家宅平安的女神,喜利在锡伯语中是延续的意思)至今已传承了16代。虽然祖匣犹在,但锡伯族的老风俗、老规矩在人们的观念中却日渐淡薄。

70岁的那崇信老人回忆说:“小时候,我们锡伯族人都要在年三十这天请出家中供奉的女神喜利妈妈,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大年初一,整个家族要聚在一起摆上丰盛的贡品祭拜祖先;而最难忘的是正月十六的抹黑节,这一天十里八村的锡伯族百姓都会聚集在一起,共同欢度这个传统节日。”抹黑节是老人们美好而欢愉的回忆,因各种历史原因,这一节日一度中断了半个多世纪。为了寻回这段锡伯族人的记忆,近年来,那崇信和8位当地的锡伯族老人在东港市非遗保护中心和龙王庙镇文化站的帮助下,再一次接续儿时的快乐。正月十六这天,天刚蒙蒙亮,悠扬的锡伯族民歌在小村庄中奏响,渲染出节日的气氛,身着传统服装的锡伯族姑娘和着节奏欢快地跳起舞蹈。在那氏家族的小院子中,那家的晚辈们穿着传统服装,按辈分排好,他们要在正式“抹黑”之前先给族里的长辈们请安。屋内,那崇信和另外一位老人端坐在炕上,饭桌上摆着锡伯族的传统佳肴——佛手菜和花花菜。晚辈们逐一给老人们请安,他们神色恭敬,单腿下跪,得到老人的允许后,用手指粘上锅底灰轻轻地在老人的额头上涂一点黑。请安完毕后,小辈们就没有那么拘束了。他们来到院子中,每人拿着一袋准备好的黑灰互相追逐涂抹,姑娘们毫不吝惜精心打扮过的妆容,孩子们也都欢快地嬉闹着。据说,这脸上的黑越多,沾到的喜气越多,预示着今年的生活更加幸福甜蜜。那氏家族的“抹黑”活动结束后,那崇信老人还会同大家一同赶到镇上的锡伯族文化广场,因为一个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的“抹黑节”正等待着他们。锡伯族百姓早早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喜悦。广场上,人越聚越多,大家互相抹黑,互致新春的问候。许多其他民族的人们也会加入其中,共同欢度这个节日。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为了修复抹黑节这一传统节日,2014年龙王庙镇政府投资建设了1万平方米的锡伯族文化广场,为百姓的文化活动提供固定场地;东港市非遗中心和龙王庙镇文化站邀请锡伯族专家到6个锡伯族村落调研,深入挖掘和精心梳理当地的民风民俗。2015年,锡伯族抹黑节入选丹东市级非遗名录。一年一度的抹黑节又将如约而至,龙王庙镇的锡伯族百姓早早地自发准备起来。“去年只让一个村落里的百姓过上了节,今年全镇6个村子的百姓都加入进来,镇政府还为我们新建了锡伯族民俗文化馆,今年的抹黑节会更有味道。”龙王庙镇的文化站站长周桓武说。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