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白族文化简介
白族,人口1594827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驰名中外的白族聚居区大理,苍山终年白雪皑皑,洱海碧波荡舟,素有“东方端士”、“鱼米之乡”的美誉。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汉、晋时期,白族先民被称为“昆明”。唐代称为“河蛮”、“松外蛮”、“白蛮”。元、朝时期称为“(上棘下人)人”。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白族人民的自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等都显示了白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才能。白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他们聚居的区域已成为我国西南边陲的主要产粮区之一。
大理三塔大理历史悠久,素有“文献之邦”之称。早在西汉武帝时,这里就设置了叶榆县。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都在这里设都,一度曾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众多的文献古迹中,大理古塔星罗棋布,遍及山乡城野。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阳和白塔、佛国寺塔、北川塔、火焰山塔、温水塔、灵宝塔、母猪塔、文笔塔等等古色古香,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点缀得分外迷人。
大理三塔与崇圣寺毗邻,所以又称“圣崇三塔”。位于大理城北约1公里的点苍山应乐峰下,巍峨挺拔、雄浑秀丽,成为大理众塔之首和大理古城的重要标志。大理三塔是一组唐宋的群塔,大塔居中,二小塔稍后,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相互辉映。三塔的主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为16级密檐式方形砖塔。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内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两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柱,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塔基两面设塔门,塔内装有木架,循梯可达顶
峰。南、北两小塔,均高43米,为十级密檐式八角空心砖塔。外观基本与主塔相似,顶端均有金铜刹、宝顶。如有幸登上塔顶远眺,大理古城、银苍玉洱的旖旎风光便一览无遗。三塔旁,原有规模宏大的崇圣寺,千余年来,毁于兵火和强烈的地震,遗下一片残亘。只有三塔,饱经风霜,玉柱标空,成为大理的一处胜景。大理三塔,作为国家的重要文物,20世纪70年代文物工作者对该塔进行了精心修葺。在维修的过程中,于千寻塔塔顶和塔基内清理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像,写本佛经等文物600余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其中一尊金质造像,重1135克,高24公分。此外,还有刻字铜片、佛经、各式铜镜、各种药物。这些什物,为研究南诏、大理时期的历史、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三道茶在白族村子,外人如赶上节期,肯定会被当做贵客受到款待。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种高尚的礼仪。三道茶的形成出于一个寓有哲理的传说:一位老木匠教徒弟多年,临出师前带徒弟去苍山伐树锯板,干了一天活,徒弟口渴难熬,随手抓了把鲜树叶放入口中咀嚼,苦涩得皱眉咂舌。师傅说:“要学好手艺,不先吃苦头是不行的!”等把木板锯好,师傅给徒弟一块红糖,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待徒弟出师临别时,师傅递上一碗茶,放上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徒弟咂舌品味道:“有苦、有甜、还有麻辣,真叫人回味。”老木匠高兴地说:“对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学手艺和做人的道理都在这里。”从此,白族兴开了“三道茶”,成为喜庆迎客的茶道礼俗。第一道茶,选取较粗、较苦的茶叶装进小砂罐用文火烘烤,再冲滚烫的开水。此茶虽香,却也很苦,称之为“清苦之茶”。第二道茶,加进红糖、乳扇、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叫做“甜茶”。第三道茶有蜂蜜和4至6粒花椒调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还夹带一丝麻辣味道,便是“回味茶”。
今天,三道茶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白族人民迎接海内外宾的传统礼俗。别致的民居白族是个酷爱艺术的民族,在他们的居住建筑上就能充分体现出来。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是白族居民建筑的精萃所在。据史书记载,这里曾是唐代南诏王异牟寻的都城。在那古代文化兴盛的年代,白族工匠吸取了丰富的中原建筑艺术并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逐渐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喜洲的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象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由于过去的人民生活地位不同,所以房屋的建筑格调和形式也有所区别。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严。白族居民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手艺。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鹭鸶荷花、老鹰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门窗的表面上还涂有褚红色的油漆,显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室内清洁、整齐,左右为卧室,当中为客厅,放有嵌镶彩花大理石的红木桌椅和画屏。照壁是白族居民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内有照壁,大门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见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照壁均用泥瓦砖石砌成。正面写有“福星高照”、“紫气东来”、“虎卧雄岗”等吉祥辞句。照壁前设有大型花坛,花坛造型各异,花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大理三月好风光在白族人民的心目中,阳春三月是最美好的时节。雪峰掩翠的点苍山,碧波荡漾的洱海湖,竞相怒放的山茶花……,交织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
然而,白族人民讴歌“大理三月”,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原因: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盛会,是那样地使人留连忘返!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在点苍山麓举行,其宗旨是祈盼五谷丰登。三月街过去叫做“观音节”。还有一种“月亮会”的传说:大理国的三公主爱上了一个渔民小伙子,两人在三月十五这天去月亮上赶会,没买到农具,也没买到渔网,便回到家乡。众乡亲把月亮上的街子移到地上,于是大理便出现了赶街的盛会。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三月街做为规模宏大的物质交流会出来已久。
清代大理学者师荔扉写的《三月词》中写道:“结队相携赶月街”。至今,大理人仍习惯称三月街为“月街”。每到会期,货棚栉比,游人如潮。争相选购自己所需的物品。三月街也是白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的大舞台。会街期,歌舞不绝,戏曲连台,传统的赛
马、赛龙船,敲金钱鼓,耍霸王鞭,白族古调,精雕细刻,民族风味吸引着白、回、汉、藏、彝、纳西、傣等民族前来赴会,每天达10万人次以上。每年都有英、美、德、意、日、港澳同胞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前来游历观光。三月街还是白族青年男女结识相会、谈情说爱的佳期。在大理,情人相恋的美好去处,莫过于蝴蝶泉。一对青年男女为坚贞不渝的爱情而跳潭化蝶的传说,使蝴蝶泉成为大理地区最富浪漫色彩的胜景。“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这动人心弦的歌曲,带着三月盛会的祝福,飞出大理,飞遍祖国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