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铜艺技法

一、錘㻡工艺

錘㻡工艺是把金、银、铜灯金属材料靠打胎、錾花、烧焊等技法锻塑成圆雕、浮雕的各种工艺品、装饰品、实用器等。据考古发现我国早在西周早期就已有打制铜饰出土。隋唐及宋、辽、金时期大量精美的金银器就是这种工艺制作的。

錘㻡的铜器一般是用紫铜作为材料,首先将紫铜板烧透退火打薄,所用打锤石有讲究的,一头似斧形刃,有一指宽,另一头圆形平顶,打活时锤轻锤重,收展适度恰到好处,打的铜叶子铜性已熟再根据器形炮打。比如一个铜壶,先用炮锤再铅砣的凹处轻打鼓圆,反复退火后在砧子上继续打到位,形状变化再用乒锤打、拢、杀、收,也就是凹处要打,底部要杀。如壶腹处有浮雕纹饰,垫在铅砧上敲出,扣在松香板上錾刻纹饰。

清代錘㻡工艺制作的双鱼

二、传统火镀金、花镀工艺

第一步,将器物打磨抛光,用湿椴木炭水磨后,沾抛光膏抛光处理,放置干净处待镀金。

第二步,制备金泥--金汞齐也叫杀金。把纯金块烧红,逐渐打薄呈成金叶子,剪成极细的金丝,将金丝放在坩埚中加热,烧至七八百度,烧红时兑入七倍水银,用木棒搅拌,金化开后倒入清水中。俗称金泥。

第三步,涂抹金泥,纸杯两个小瓷盆,一个盛金泥一个盛硝酸,用一铜制涂金棍,蘸硝酸后再蘸金泥涂抹器物表面,涂抹均匀,发银白色,再用棕栓再涂抹金泥处轻轻擦磨、刷扫。

第四步,烘烤。将器物架在炭火上烘烤,水银受热后蒸发。边烤边用棕刷再金泥上按蹭墩磨,器表逐渐烤成金黄色为止。

第五步,刷洗。用细铜丝华子蘸皂角水,轻刷浮黄,器物逐渐发出亮黄色。

第六步,用玛瑙碾子压光。

西汉鎏金马

三、传统贴金工艺

贴金技法即古人采用金胶油、胶矾水、楮树津液、蒜糖胶等胶液,对某些彩绘饰金铜器、佛像等文物粘贴金箔的方法。古人制金箔前先将黄金提纯,经反退火后将器捶打呈薄金叶子,夹在煤油熏炼过的乌金纸中,在整日的反复锤打成薄如蝉翼的金箔。现代所用市售成品赤金金箔,含80%纯金,20%银,鉴别真假时用镊子夹起看透光度呈绿、蓝色为真,不透光或黄色光为代用品假金箔。

贴金前所贴处涂一层金胶油,如贴金色花纹,纹的周边须先涂滑石粉,贴金后该处不留金。古人贴金箔时先将指甲剪去,屏住呼吸用左手轻轻揭起粘贴面棉纸,取金箔时右手并拢四指,用指背将背纸抚贴其位,再用羊板笔轻轻在金箔背纸上往复刷实,用力均匀,揭去背纸,金箔即贴好。

贴金佛像

四、传统漆金、泥金工艺

传统漆金、泥金工艺均系古代漆饰工艺。现多见明清时期的铜、铁或石质的佛造像残留有以生漆涂底,漆面涂饰的金层。传统泥金工艺是指古代漆工将纯金打成薄叶子,抖碎在小金碗中,加胶、加水用手指细研磨为极细的泥金,用手在器物上彩绘图案时勾绘线条或涂覆金属器物、佛像表面。

佛像脸部泥金大都有脱落

五、传统错金银工艺

传统金银错工艺自春秋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是以錾刻、嵌、锤、磋磨等方法,将金、银、铜的丝、片镶嵌进铜器铸刻的纹饰内,再用厝石、木炭锉平磨光的一种传统工艺。其工艺是先将铸好的器表磋磨平光,用笔勾绘处嵌纹,也有先在铸器时已将纹饰凹道铸成。嵌纹涂一层天然树脂胶类保护膜,以免在操作时蹭掉绘纹。錾刻纹道时先粗趟一遍浅槽,继而修正纹道流畅后再深刻,古人叫“刻镂”,也叫镂金、镂银。纹道口应下宽口窄,槽底面不求平整,便于嵌饰牢固。埋嵌金银丝或金银片时,要先用火烧烤加热,嵌入槽内,利用热涨时极富延展性将其锤展,胀挤在槽内。再用厝石磋磨,加以椴木炭蘸清水打磨,使之光滑平整。古人也有将剪好的纹饰嵌片预先贴在阴范上,浇注是嵌铸在器表面,或用火镀金方法将金泥涂镀在纹饰槽内,再经磋磨。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