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哈亭”有怎样的蕴意?“京族哈亭”中的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被称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京族同样也有着属于他们的特色文化。京族人民独有的哈亭是京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小编收集了一些有关京族蕴意深远的“哈亭”文化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京族哈亭
京族哈亭是京族族经典景区。位于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三岛。距东兴市15公里。“哈亭”,是京族人民祀祖,祭神和民间娱乐的公众场所。在村里大片古树的绿荫丛中,一幢玫瑰色的宽敞楼阁,圆圆的红柱,弯弯的亭角,平台高筑,雕梁栋,红艳艳的露出雄姿,台下一个半露天的下场,可容数千名观众,上下相连,显得十分壮观。这就是岛上群众集资兴建的哈亭。哈节期间,全岛家家户户,打扫庭院,人人艳服盛妆,五天五夜通宵达旦纵情欢庆。青年男女除观赏歌舞文娱节目之外,还游乐海滩,林荫其间,开展对歌逗情,掷叶示爱,换屐订亲的传统活动。
大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一般都有公共的宗教场所。京族作为一个多神信仰的民族,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京族人的宗教场所,不是寺院、庙宇或教堂,也不是哪座神山或哪个特定的物象,而是立在每个村落里的哈亭。
什么是哈亭?其中“亭”字好理解,汉语的字面意思,无非是座有顶有柱无墙,可供公众休息的建筑物罢。那么“哈”字为何意?如果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来修饰搭配“亭”字,显然是不通的。原来“哈”字系京族话的音译。这个音在京族语言中,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歌唱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吃的意思。两个意思合起来为“哈”,在现代汉语中竟找不到相对应的字或词,于是翻译便成了困难。为了保持原意,氵万尾、巫头、红坎等村采取了音译的办法,就叫哈亭。唯山心村宁可“以偏代全”,采取了意译的办法,叫吃亭。其实,不管叫哈亭或吃亭,都是供奉神灵和先祖的宗教场所。因此,如果用一句话来直接说明,那么,哈亭也就是一个且歌且饮的祭祀亭。
京族哈亭的结构
可令人疑惑的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哈亭,明明不是亭,又何以叫亭呢?原来,京族的先祖上岛之前和上岛之初,哈亭的建筑结构原本是竹木为桩柱、茅草做盖顶的,确属亭式建筑,因而叫哈亭。京族先民上岛定居以后,因受周边汉壮民居建筑的影响,对哈亭的结构进行了调整,他们用上等的木料和优质的石材,把哈亭建成了能够遮风挡雨的屋式建筑,并在屋脊的正中镶嵌双龙戏珠的浮雕,在屋宇的墙上画上反映三岛传说的大南瓜等图形。这样一来,哈亭传统的亭式建筑便不再是亭了。但由于哈亭的名称已经约定俗成,京族人对新建的屋式建筑仍然叫哈亭(或吃亭)。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富裕的京族群众,对哈亭的屋式建筑又进行了更高标准的改建,他们用钢筋水泥做框架、琉璃瓦盖顶、瓷砖铺地饰墙,把哈亭建成了既富丽堂皇,又能够抗强台风的殿式建筑,而名称却还是叫哈亭(或吃亭)。
哈亭的建筑形式历史上几经改造,如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哈亭的内在功能和布局却自古一脉相传——哈亭内的格局一律为正厅加左右偏厅(因为正厅与偏厅没有隔墙,总体看其实更像一个大厅)。正厅的里厢安放神位、设立祭坛,正厅的外厢是宽敞的厅堂,是开展祭祀和娱神活动的地方。与正厅通透连片的左右偏厅设坐席,但只铺草席不摆座位,两个偏厅可容纳一二百人。每当哈节来临,京族的成年男子便席地坐在这里,摆上各家自备的最好菜肴和美酒,且听且饮地过哈节。
在京族的哈亭里,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供奉在正厅里厢的神位。然而,在参观哈亭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京族人所供奉的神灵,与任何其他民族相比都是不同的——神位多元,而且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如,在氵万尾的哈亭里,正厅的里厢一并供奉着镇海大王、高山大王、兴道大王、广达大王、安灵大王等五位神灵。这几位神灵都是京族的保护神。其中处在正中位置的镇海大王是海神,是保佑京族海上和海岛平安最主要的本境神。处在副神位置的高山大王是山神,是管护山林的本土神灵。同样处在从属地位的兴道大王、广达大王和安灵大王则是社神,是伴随京族先民从安南漂泊到三岛的外来神。
那么,京族人为什么在同一个哈亭中,同时供奉若干个不同类别的神灵呢?这似乎与京族人对神灵所具保护作用的认识和对神灵的职能分工有关。在京族人的信仰意识中,原来海神和土地神是按地域范围设立的,可以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其职责也是按区域划分,互不交叉越界,因而京族人所到之处,都要敬奉当地神灵。而社神和“本村诸家先灵”则不同,他们是村社集体或姓氏家族的保护神,必须伴随所保护的人群迁徙。因为京族的先民在迁居三岛之前,分别属于不同的村社,迁入三岛后,重新兴建哈亭,他们当然要把各自的社神和先灵请进哈亭中。在京族民间看来,各路神灵不管源自何方,对京族都是有利而无害的,都要安顿好、供奉好。时日久了,于是哈亭里便渐渐形成了多神供奉的格局。同时,哈亭也变成了多元文化磨合与交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