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打跳”有什么风格?彝族“打跳”的伴奏乐器
“从早跳到黄昏落,只见黄灰不见脚”这着滇西民歌所描写的正是彝族人民“打跳”时的情景。
“打跳”彝族称“古蔗”,是一种自娱性舞蹈,也是彝族人民最喜爱最普及的群众性舞蹈,各地区“打跳”的风格有异,在称谓上也有差别,又叫“打歌”、“跳歌”、“叠脚舞”、“叠左脚”、“左脚舞”、“三跺脚”、“芦笙舞”、“阿垂乐”等等。
传说,古代部落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在夜色笼罩的山头上,点燃篝火,人们围圈跳跃旋转,火光熠熠,人影绰绰,跺地声隆隆,以壮声势。在楚雄州的永仁地区传说三国时期已有燃火打跳在的舞蹈,据此,“打跳”的历史已近二千年之久。彝族祖先居住山野森林中,为抵御猛兽的袭击,围火跳跃,形成了简单的舞蹈动作。经过漫长的岁月,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创造和发展成为现在的民间舞“打跳”。
“打跳”的形式是男女相间、手拉手,围着圆圈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脚上的动作十分丰富,步伐有抬脚、一跺脚、三步一松脚、先跺脚、三跺脚、快步移动、旋转等。“打跳”的风格奔放开朗、扎实有力。
各地的“打跳”各有特点。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的“打跳”比较粗犷、浑厚,节奏较缓慢有力,动作变化不大。双柏县的“打跳”,时而激越,时而优雅。姚安马淤及大理巍山等地的“打跳”则潇洒轻快、灵活多变,如单腿快速旋转等动作,还带有一定的技巧性。
“打跳”的伴奏乐器,各地也不尽相同,或笛子、或芦笙、或月琴,也有不用乐器的。动作的组合有固定的曲子,伴奏者在圆圈中心边奏边跳,有的加入到圈里与舞者同跳,有的地区还加伴唱,伴唱有的有词,有的只是虚词。
在滇西彝族地区,每逢节日,首先吹起长号然后歌舞。逢年过节,家家立青棚(即院里插上贴了红纸的小松树)全村挨户轮流主持“打跳”。庆丰收或办喜事就更为热闹,往往是“一寨打跳,八方相聚”,参加者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气氛非常热烈。与云南省接壤的贵州省晴隆县的“跳脚舞”,也是以腿部变化为主,其风格与云南省的“打跳”相似,可能同出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