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的民居是怎样的?普米族居住环境的介绍
普米人生活在原始森林中,在定居以后,盖房大多以树木作原料。住房都是木头结构的,较有特色。以比奇村为例,村子坐落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靠水面坝,背风向阳,比奇河流经村边,既有取柴汲水之便,又兼得农牧渔猎之利。各家自成院落,互相为邻。
每户都有一座宽敞的四合院,宛如一座城堡。院门一般面向正东,院内有一幢方形或呈长方形的平房为正房,比较高大,是院子的主要部分,也是一家人的活动中心。在正房的正前方是一栋门楼,左右厢房各是一栋二层的楼房。通常的布局是门楼一排为四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左厢房的楼下堆火柴,右厢房楼下养牲口、堆草,所以又称草楼。楼下一般都不住人。三栋楼房依次相连,二层的走廊相通。
普米人一家盖房,全村帮助。只要通知一声,全村的青壮年都来帮忙。主人只供吃食,不给报酬,备料是盖房中最繁重的劳动。据说盖一栋正房用三百多根木头,由四栋房子组成的院子,就需要用一千多根木头,外加大批滑板和椽子。普米族盖房无砖瓦,房顶通常是在椽子上面覆盖滑板。滑板是一米长、三十公分宽的木板,覆盖在屋顶上,以挡风雨。
正房的四壁全由圆木上下叠接而成,称作木垒子。一个木垒子约用圆木100根左右,在四角交接处,用斧子砍出码口,上下左右卡紧,不用铁钉。木垒子成正方形,大的约有七米见方,小的约五米见方。
盖房,一般都是先平整房基,然后将木垒子架在地基上,再在木垒子周围涂以黄泥,堵塞风洞,防止虫蛀。然后,在木垒子的中央立一中标,比木垒子稍高。又在两侧各立一柱,三柱成一直线,架上横梁,在横梁与木垒子之间架起椽子,上面再覆盖滑板,一栋房子就基本完成了。
按普米人的习惯,在木垒子左、右、后三方,一般都还建有圈房,这是正房外围的附属建筑,同样架起木垒子或夯土墙,形成后室和左右两个侧室,为贮藏和粮食加工的地方。木垒子内为正室,在正室地面以上两米半左右的地方,平铺横板,构成阁楼,有独木梯可以上下,梯子大多依附在中柱上。阁楼上放木板、粮食等物。
在父权制地区,大多是夫妇和子女组成的小家庭。每房的住房,往往仅一栋正房,和一些附属建筑,饲养牲畜。四合式院式的建筑已较少见,但仍然保存着木垒子式的建筑形式。木垒子两侧的圈房,大多在正面另行开门,大子大女可住在圈房;男女有别,男左女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