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有什么生活习俗裕固族的介绍

作者:邓结

裕固族,现有人口10569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

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为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

裕固族

裕固族居住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狭长地带,草原辽阔,草质优良,是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的天然牧场。蔽天盖日的原始森林,生息着许多珍贵的野生植物。在祁连山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其中,裕固族生产的玉石最为著名。

裕固族现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族(一称尧乎尔语),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一称恩格尔语),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部,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再一种是汉语,主要分布在酒泉黄泥堡和肃南双海地区。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妇女头饰裕固族妇女的头饰颇富有民族特色。当姑娘到了15岁时,要戴“萨达尔格”,意味着姑娘长大成人,可以婚配了。“萨达尔格”是在用红布做成的一块方形布牌上,缀以贝壳和各色珊瑚而成。裕固族妇女有戴帽子习惯。这种帽子是用白色羊毛压制的毡子制成,前缘镶有两道黑边,帽沿不宽,后沿微翘,前沿平伸,帽顶缀有红线穗子垂在帽顶周围。有的还饰有各色花纹,戴在头上像一只倒扣的喇叭,很是别致。

未婚少女和已婚妇女的帽子略有不同:未婚少女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盛装的妇女,戴宽沿圆筒平顶帽,帽顶上垂下大红彩络。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辫子,一条垂在背后,左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头面是三条,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是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的,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戴的头面要求上齐耳环,下至长袍底边,头面长短以身材高矮而定。在阳光的衬映下,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显得格外华丽庄重,富有民族情调,走起路来,珠贝、银牌等头饰互相撞击,发出清脆和谐、富有节奏感的叮当声,十分悦耳动听。向新娘射箭裕固族的婚俗颇为奇特,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向新娘连射三支无镞箭(不致于伤人),象征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射罢,新郎把弓箭折断,扔到门旁,由老人投进火里烧掉。这个习俗来源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裕固人没有火,后来有一个英雄取来火种,裕固人才过上好日子。当时,有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外出狩猎,妻子在家不慎将火弄灭。她为向一个三头妖求火而必须把血献给它喝。几天后,丈夫回来后,而妻子却因妖精天天来喝血而变得骨瘦如柴。丈夫知情后,用三箭射落妖精三个头,而自己也因受重伤死去了。从此,裕固族人民为了防止妖精再来,也为了纪念那位驱逐妖魔的英雄,举行婚礼时便兴起这个仪式。象征新娘有勇敢善射的丈夫保护,妖魔鬼怪不敢兴风作浪。蕴含着裕固人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和愿望。

裕固族婚礼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在女家,次日在男家,后者要更隆重才行。在婚礼上,男女双方都要聘请歌手。在姑娘出嫁之日,举行戴头仪式。当天,女家的亲朋聚集在姑娘家中。来客带来洁白的哈达,敬献给女方的父母,表示对姑娘出嫁的祝贺。傍晚,主人请客人们在毡房中席地而坐,男客在左,女客在右,在一片欢笑声中,拉开了婚宴的帷幕。

酒过数巡,当启明星冉冉升起,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进入铺有红地毯的毡房,举行戴头面仪式。戴头面由两位少妇主持。舅舅或歌手们唱起典雅的《戴头面歌》:启明星闪闪发光,心爱的姑娘把头面戴上/送亲的马队就要出发/把姑娘送到婆家门上。在悠扬的歌声中,即将出嫁的姑娘,在两位少妇的精心打扮下,改变了发式,戴上喇叭形毡帽,佩戴上胸饰和背饰,戴上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编制成的头面。这个仪式意味着姑娘已经结束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走向新的生活。

红日初露,主婚人宣布饮“上马酒”。新娘便和一位伴娘同骑一匹马或骆驼,告别慈母,在父亲、叔叔、兄弟、姐妹等家族人组成的送亲队伍的簇拥下,一路饮酒欢歌,向新郎家进发。男方迎亲的队伍在途中铺下一条毡毯,毡毯上备有一只煮熟的羊、酒和饭。送亲队伍来到时,迎亲的人们向女方客人赠送哈达,表示敬意。然后送亲的人们下马饮酒吃饭,谓之“打尖”。“打尖”之后,两路人马汇聚一起浩浩荡荡向男方家走去。到男方家门时,女方善骑者在主持人的指使下,驰马、骆驼向专为新娘设置的小毡房进行冲击,大有踏平之势。男方亲友则奋力驱逐。冲击三轮,再绕小毡房三圈方休。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其意在考验男家对新娘的护卫能力。

接着是举行向新郎赠送羊小腿仪式:把酥油涂在新郎额头上,把羊小腿挂在她的腰带上。这个仪式的意义正如《赠羊小腿词》所表达的“羊小腿上粘着毛,好比婆家娘家彼此好得分也分不开”。按裕固人风俗,在赠羊小腿的同时,要向新娘举行射无簇箭的仪式。

在《萨娜玛珂》婚俗民歌和豪放的祝酒歌中,一对裕固族新人,进入洞房,共同吃着羊小腿,从此开始了他们甜蜜的生活

裕固族是中国古丝路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故事和传说。如“白天鹅与天鹅琴”、“兄弟两个”、“火种的故事”、“金银姐妹与木头姑娘”等等。其中“白天鹅与天鹅琴”的故事最富有民族特色。传说古时候,裕固人只会唱歌,没有乐器伴奏。有一个叫别尔克的小伙子,整天为部落首领放牧,却吃不饱肚子。可他有一副好嗓子,人们一听到他的歌声就高兴得忘记了忧愁,忘记了痛苦。他在湖边唱歌的时候,天鹅群也听迷了。有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一听到他的歌声就飞到他的身边,还拍着洁白的翅膀翩翩起舞。

一大早上,别尔克又到湖边放牧唱歌,可他唱了半天,仍然不见那只可爱的白天鹅。到芦苇丛中一找,才发现那只白天鹅被一群老鹰咬死了。地下只剩下白天鹅的骨架和肠子。别尔克非常伤心,扑在骨架上失声痛哭。他把白天鹅的骨架和肠子带回来,准备为它火葬。哪知第二天早晨,白天鹅的骨架变作一把漂亮的天鹅琴,肠子作了琴弦,一弹,发出美妙动人的声音。以后,别尔克背着天鹅琴走到哪里弹到哪里。阔别多日,别尔克又骑马回到原来放牧唱歌的湖边,回忆白天鹅起舞的情景,琴越弹越响。忽然,天空中飞来一位穿白裙子的姑娘,有人说是天庭仙子。姑娘在旁静静地听着琴声,秋波一汪向着别尔克。后来别尔克和姑娘同骑一匹马,走遍祁连山的大草原,美妙的天鹅琴声回响在每个裕固族人的心中。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